-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1:39:46 来源:网络
1, 人物卡片
苏格拉底(Sokrates 约公元470—399年)出生于雅典,当时被誉为“最智慧的人”。他因为得罪了当政者,被雅典当局判死刑处死。长达30余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结束。战争不仅引发了雅典政治、军事、外交的全面危机,也使世风日下的社会道德愈加败坏,人们的思想日渐混乱。作为社会思想库的哲学家们——智者学派虽然深化了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但对于这个社会没有提供信仰和道德的有益的思想资源。正是在这种社会境况中,苏格拉底出现了。他把自己比喻为一个“牛虻”,要狠狠刺激一下雅典这匹体能充沛的“马”,让它清醒起来。苏格拉底在智者学派对于知识和理性提出怀疑的基础上,重新提出对于理性和知识的信仰,坚信对于普遍有效的真理存在的信念。
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理解的学问,更重要的是用理性对于自身活动和行为的反思。这样的知识,会使人聪明、智慧,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真知本身就足以使人行善,并因此带来幸福。堕落出于无知。因此,美德就是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这种智慧是先天的,人人都具有这种智慧和知识。苏格拉底说,他通过辩论帮助别人发现自己的智慧,自己不过是一个“助产士”。
这种哲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具有道德的气质,但是却导致他钻研知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无知的”,终生没有停止对于真理、正义、善等问题的思考。
关于苏格拉底的智慧、道德以及他的死,是西方几千来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苏格拉底提出的对于理性和真知的信仰,在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中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苏格拉底本人由于他完美的人格,也一直被西方奉为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但是也有相反的看法,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和艺术衰落的开始和根源。
苏格拉底没有著述,他的所有文字都是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后来回忆和记录的。柏拉图《对话录》中几乎所有的主人都是苏格拉底,其中很多苏格拉底说的话并非是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是柏拉图本人的思想。
在美学上,苏格拉底的看法与智者学派非常接近。
2,美学思想
1)美与适合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有一段苏格拉底关于美的对话的描写:
阿里斯提普斯又问道,“你知不知道什么东西是美的?”
苏格拉底回答道:“美的东西多得很”。
“那么,他们都是彼此一样的吗?”阿里斯提普斯问。
“不然,有些东西彼此极不一样”,苏格拉底回答。
“可是,美的东西怎么能和美的东西不一样起来呢?”阿里斯提普斯问。
“自然咧”,苏格拉底回答道,“理由在于,美的摔跤者不同于美的赛跑者;美的防御用的圆盾和美的便于猛力迅速投掷的标枪也是极不一样的”,苏格拉底回答。
……
“难道你以为”苏格拉底回答道,“好是一回事,美是另一回事吗?难道你不知道,对同一事物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既美好又好的吗?首先,德行就不是对某一些东西来说是好的,而对另一些东西来说才是美的。同样,对同一事物来说,人也是既美又好的;人的身体,对同一事物来说,也是显得既美又好,而且,凡人所用的东西,对他们所适用的事物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
“那末,一个粪筐也是美的了?”
“当然咧,而且,即使是一个金盾牌也是丑的,如果对于其各自的用处来说,前者做得好而后者做得不好的话。”
“难道你是说,同一事物是既美而又丑的吗?”
“的确,我是这么说——既好又不好。因为一桩东西对饥饿来说是好的,对热病来说就不好,对赛跑来说是美的东西对摔跤来说,往往可能就是丑的,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而对于它们不适合的东西,则是即丑又不好。”
苏格拉底不承认有绝对的、永恒的美存在。美只是相对存在的东西。简言之,美就是“适合”。“好”可翻译为“善”,即是“有用”、“有益”等义,有别于汉语中的“善”。苏格拉底的这种用法是古代希腊的语用习惯。后来基督教中的“善”仍然包括形而上和实用两个方面的含义,例如上帝是终极的善,但他创造万物,也是与“有用”相关。
2)模仿看不见的事物
苏格拉底又一次问画家帕拉西阿斯:“当你们描绘美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由于在一个人的身上不容易在各个方面都很完善,你们就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的确,我们正是这样做的”,帕拉西阿斯回答。“那么,你们是不是也描绘心灵的性格,即那种最扣人心弦、最令人喜悦、最为人所憧憬的最可爱的性格呢?还是这种性格是无法描绘的?”苏格拉底问。帕拉西阿斯回答道:“啊,苏格拉底,怎么能描绘这种既不可度量,又没有色彩,也没有你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性质,而且还完全看不见的东西呢?”“那么,可不可以从一个人对于别人的眼色里看出他是喜爱还是仇恨来呢?”苏格拉底问。
另一次,苏格拉底访问雕刻家克雷同,并问他:“你所雕塑的赛跑家、摔跤家、拳击家和格斗家的形象都很美妙,这是我所看得出来而且知道的,不过,那种对观者来说,最引人入胜的、栩栩如生的神情你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对于正在以身体从事某种行动的人们的感情的忠实的描绘,岂不是也会在观赏者心中产生某种的满足吗?”
“这至少是很自然的”,克雷同回答。
“这么一来,也就应该对于战斗者赫然逼人的目光加以描绘并对于胜利者的喜悦的神情加以摹拟了?”
“那是非常必要的”,克雷同回答。
“既然如此”,苏格拉底说道,“一个雕塑家就应该通过形式把内心的活动表现出来了”。
苏格拉底谈论艺术如何表现外在的形式美,但主要关注的,是艺术描绘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的心灵状态的艺术表现。这是对艺术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表现力是艺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苏格拉底要求艺术表现精神美的观点,与他对善、美的和知识的追求和信仰当然是一致的,具有广泛的启蒙意义和理性主义特征。他的这种看法,一直是西方艺术家追求的理想。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