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古朴劲健、端正柔美。在追崇行草快意潇洒的现今,张景泰的篆书繁简大小、一任自然,在书法的世界中无疑开辟了一方返璞归真的古朴世界。
张景泰,1971年2月生于陕西周至,字悟真,斋号:博容斋,别署林泉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学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周至县书协副主席。
拜师“痴学篆书”
在中国,“篆”有“圆转”之意,圆润流畅、秀美典雅、刚柔并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与神韵。张景泰自小便对书法情有独钟,苦于无人教习,始终只是随意涂鸦。及至中学时代,思维视野开阔,才渐渐明白书法的内含,譬如:书法与字帖、习字与碑帖、白道林纸与宣纸,也懂得练就好的书法单靠自己的莽撞还是入不了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4年正月,张景泰正式拜师于著名书法家路毓贤先生门下学习篆书。他说,“先生为人中肯谦和,胸襟宽仁大度,做事举善若水。在他长期的大篆书法创作过程中,既以秦石鼓文为基础,又对甲骨金文、简牍帛书、镜铭瓦文及汉唐以后的诸家书法流派进行广撷博采,取其精华而自拥,师古而不泥古,取今又不媚今。不论是人品还是书品,路毓贤先生都给了他最初书法之路的端正指引,并鼓励他多和外界的名家艺友学术交流,开拓更加广阔的艺术之路。”
2005年以后,张景泰分别先后在西安、北京、郑州、兰州等地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导师书法授课,在此期间认识了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多名书法教授翟万益、张继、刘文华、于小山、王学岭、李松等名家导师。张景泰说,“也是通过多次的艺术学习和交流,使他感觉自己对篆书的领悟又到了一个新的境地,新的域界,新的思路提升机遇,今后会调整以前之不足,弥补思路更好的创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期间,张景泰和著名篆书教授翟万益先生结缘。他回忆说,“我对先生的教学印象特别深,先生的教学,艺术上一丝不苟,态度上关心备至。先生不仅在篆书、诗词、印学领域艺术精湛,在行草、隶书等方面也广博研究。”在那以后,他和翟万益先生一直保持联系向他请教书法。2008年1月,他又师承于翟万益先生门下,开始了篆书学习之路上又一个新领域、新范畴的起点。
由衷“喜好篆书”
谈及对篆书的喜爱,张景泰说,“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在古老而文明的中国文化长河里,其中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库。书法以点、线、面之笔画,创造了令世人视觉艺术无限的美感,使我情不自禁就爱上了”。
在张景泰的青年时期,苦于没有名师指点,他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只要是与书法有关的书籍,就千方百计的找到,认真的拜读临习,特别是书法五体中的篆书,较为难学一些,他说,“学习篆书首先要识篆,识篆就要有各类综合性的多种篆书工具书。这个学习过程是比较辛苦的,不像其它书体较为直观容易学(草书除外)。其次就是进一步了解每个汉字在篆书中形体的构造和意义,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这大致是学习篆书的认字阶段。但是因为特别喜欢,认字的过程其实也是更好的学习和历练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习识篆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的快乐和崇拜之心,挫败感也有,但更多的是一种畅游其中的愉悦”。
在张景泰走上篆书创作的初期,他选取了一个最“笨”的办法,也是最传统最为实际的办法。平日闲暇之余,常以古人对话,临帖习碑,寻根问源,取法乎上,笔耕临池,久而久之,他有了自己的更多艺术感悟。张景泰说,在大篆上,常临习的范本有我国最早期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西周时期的钟鼎铭文《史墙盘》、《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他临池之时,尽力达到原碑帖之神形兼备,力求大篆笔画圆润苍劲,雄浑遒丽,观其后期大篆作品给人以古拙雄深,通篇大气磅礴之感。而小篆,他最多临习的范本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李斯的《秦峄山刻石碑帖》、《泰山刻石》,也因小篆字形工整严谨,同时也修炼了性格,他更是坚持笔耕不辍,品咂出小篆笔画圆转劲健,线条酣畅淋漓之韵。
也正因为对篆书的热爱,张景泰从学书至今,仍然抱着一份敬畏的心情。他说,“正因为我热爱篆书,所以钻研不懈,也更清楚这里面蕴含的先人智慧和民族精神,我更不能因此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妄自所以。我想把篆书写的更精彩,让作品能留存于世,经得起世人诸家之评鉴,这都需要时间和创作经验的历练。作为一个书法创作者我的年龄还小,艺术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笔走雄浑之风
现阶段张景泰所创作的篆书字体,主要取法于大篆《石鼓文》、钟鼎金文。谈到作品风格,张景泰很谦虚,他对书画圈网记者说,“我的篆书艺术还都在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和自然过渡中,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不断的在学习,创作思想不停的在探索进取中,风格也还没有固定,从艺术角度讲写的还不是太好,创作的还不是到位”。言语中,张景泰充满了对篆书的痴迷推崇,但也不是盲目的痴迷,他的篆书蕴积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天地人道的文化精神,绝非一味拟古空有形式而无神韵。
尽管张景泰言语间很是谦虚,但他的篆书也在一步步走上“师古而不泥古”的道路。他的小篆,字形工整严谨,线条圆转劲健,章法自然流畅,给人以曲径而通幽,悠闲于竹林,端庄且优美之感。大篆,则其笔画圆润苍劲,结体雄浑遒丽,能给人以古拙雄深,通篇大气磅礴、豪放粗犷之感。金文则字体深沉含蓄,浑厚饱满,给人以遒劲朴茂,谨严端美之感。
对于篆书的欣赏和创作,张景泰根据多年来的学习点滴有着自己的独具风貌。他说,“第一,作品取法。看出自古法的那碑那帖,如大小篆书、再细分一点是《甲骨文》、《金文》、还是战国《楚简》、《中山王鼎》等风格;第二,作品内容形式。是有纵无列还是有列有纵;第三,墨色变化。从每个字结体线条的变化到整幅作品空间章法轻重、浓淡的变化;第四,每个字结构组成的变化。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组合或是单体字结构;第五,同字变化。一幅作品内如出现相同或多个同体字,看创作中有无同字不同写法的思路表现;第六,周围关系的呼应。看上下、左右每字如需要是否合理变化、合理避让。当然了,如果是参加国展的作品,则更得精致章法布置,合理而精心创作”。
在案牍前挥毫多年,也敬仰先秦的诸子思想,对篆书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张景泰的心态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他说,“学习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发挥和艺术创作 ,学习它不光是艺术,对自己也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篆书的辉煌艺术。无论做任何事情,心里要放的坦然而自若,知足乃常乐,一如自己的大篆般端方有度”。张景泰说,自己的艺术人生路才刚刚开始,需要值得学习的艺术知识很多,得实实在在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扎扎实实打好艺术文化基础,每门学科都是一门艺术,包括字内功和字外功,不了解李斯的生平思想,又如何能体会出他的小篆的内在神韵。
张景泰的篆书美,美在既有纵横八荒、吞吐山河之胸襟,又具反躬自省、锋芒内敛之气量。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纳天地人在黑白疾徐之间,施张人生之雅趣,凝聚浩宇之幽思。
艺术简介
张景泰,1971年2月生于陕西周至,字悟真、号京畿老民、布衣畊石。斋号:博容斋,别署林泉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学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西安市书协会员、西安市楹协会员、周至县书协副主席。
先后师承著名书法家路毓贤、翟万益两位先生。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多次深造。对金石大篆、钟鼎铭文艺术尤钻。书法研究创作分别以秦小篆、石鼓文、甲骨金文为宗法,广撷博采先贤诸家流派之长。常笔耕临池于秦峄山(会稽山)刻石、许慎说文解字、周毛公鼎、散氏盘等铭文碑帖。作品以古法为宗,取精用宏,点画墨色求变,追求结体严谨传神,线条古拙雄深,通篇大气磅礴,给人以劲健凝重、典雅神逸之韵。
其书画作品经常参加全国大展并多次获奖。诸多作品分别被中央电视台、吉林省图书馆、新疆特克斯八卦陈列馆、韩国书艺作家协会、日本国际艺术院、台湾、菲律宾等海内外大型博物馆、艺术单位及友人珍藏。媒体作品发表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网、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网、陕西书法网、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网、张景泰书法艺术网等。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集》、《中国梦•两岸情大型书画全球巡展活动作品集》、北京《盛世华章》——艺术经典名家画集等,并为家乡“文昌祠”大型香炉以及“西安楼观台•吾老洞”名胜题字并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