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艺术家专访】石城:未来环境与当下所处空间的延伸

        作者:admin2021-05-13 10:54:2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在艺术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自踏上艺坛,就受到万众瞩目;他们始终被拿来和自己的父辈比较,;承受着比一般艺术家更多压力。在古代“子承父业”是很普遍的,像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清代的王时敏和王原祁等等都是“画二代”现象。古代的“画二代”基本上都是继承家学,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进入现当代,这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趋势依然很明显,老一辈的齐白石、齐良迟父子;李苦禅、李燕父子;李可染、李小可父子;傅抱石、傅二石父子;郭味蕖、郭怡琮父子;潘天寿和潘公凯等等,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进入当代,历史依然在重演,如靳尚谊和靳军,袁云甫和袁加、袁佐,罗中立和罗丹,周春芽和周褐褐,“子承父业”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延续了下来。然而为了实现对于父辈的超越,他们选择了两不同的道路:一种是继承式的超越,另外一种是突破式的超越。作为行业内极少数的仍在从事架上绘画的“画二代” ,石城对绘画及相关学科的痴迷让他早就屏蔽了外界的噪音专注于艺术本身。他也很早就意识到东西方的当代艺术是截然不同的,全盘“西化”的艺术观念存在着局限性,他一直在尝试不依靠任何固有文化体系而创造出本土化的架上绘画作品,试图平衡画面中的西化视图与东方意境。


          图land片 1.p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earth》2018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你是广州艺术双年展上最年轻的入围艺术家,和很多艺术大咖同台展览有什么感受?

          石城:我肯定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展的,在和这些艺术家老师们的交谈中你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他们敏锐的社会批评,那次展览很有收获。


          中国当代艺术网:他们是怎么看你的作品的

          石城:很直接,大佬都不说废话,他们会直接的提出喜欢的和有共鸣的地方,也会很直接的发问他们看的不太明白的东西,成长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关注和看到的社会面貌是不一样的,作品可以包含批判性,但不能要求所有作品都是批判的,艺术展不是批斗会,


          中国当代艺术网:会谈及你的父亲吗

          石城:我很高兴这些老师跟我讨论的是我作品本身,而非我父亲,其实很多艺术家老师都不知道石冲是我的父亲。因为在创作内容上我肯定要跟很多艺术家尽量保持距离。


          中国当代艺术网:你们的绘画有相似的地方吗。

          石城:我们都从事架上绘画创作,但实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他或者说他那一代画家都是以一种图像再现为主要创作方式,当然也涉及一些隐喻在里面,整体上看是“全盘西化”的。我们这一代在内容的表达上没有他们那么激进,对身边周遭事物比较包容,我更感兴趣的方向是未来环境与当下所处空间的延伸,而且东西方的当代艺术是截然不同的,全盘“西化”的艺术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想尝试不依靠任何固有文化体系去创作本土化的架上绘画作品,试图平衡画面中的西化视图与东方意境。


          图片 1.png

          《The joys of spring》 2019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不依靠图像再现不依靠固有体系创作,这恐怕有难度吧。

          石城:过于清晰的图像之间已经不存在幻化出新颖视觉与观念的可能,我采用记忆式的图像重组,将现实生活中的记忆、梦中模糊的场景、脑海中留下的诸多作品这三者在脑内进行重组并绘制草图。不依靠现实图像作参考,也就不会被眼前事物限制住。我发现这是平衡现实、记忆与想象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画面会愈发呈现出新颖的视图,笔触不会拘谨,抽象与具象衔接的时候会比较好融合。


          中国当代艺术网:作为行业内极少数的仍在从事架上绘画的“艺二代”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石城:有艺术家学环境且从事艺术及相关行业的朋友不太多,我能一直从事绘画跟我父亲在我中学时采用“军事化”美术训练有关,他非常的严厉,不断要求你去掌握新的技能,汲取新的知识,很多东西哪怕一辈子用不到但是也要会,在舒适区里画是肯定不被允许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图片09876 1.png

          《The light of the coast》2017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所以你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了,家学环境给带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石城:我父亲最早是在家里画,往来的都是画家朋友,所以从我记事起我几乎每天都在看他们画画,因此接触油画比较早,尤其是写实绘画这块对我来讲没有什么神秘感,那时候我甚至误以为中国大多数的大人小孩都会画画,后来上幼儿园美术课时候我才发现不是这样的,可能也正因如此,我学生时期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不是我不想合群,我想感受集体的快乐和归属感,但是我每天要做的事情老师同学理解不了,也玩不到一块去,久而久之就习惯独处了。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同学微信里发现竟然有两个班群,一个是有我的但是基本没动静,还有一个是单独建的一个群但是没有我,人与人相互理解是挺难的一件事,就算平时玩的再好,我一直还是个很边缘的人。


          中国当代艺术网:湖北出了很多成功的艺术家,尚扬、曾梵志、冷军和令父,他们彼此都很熟,你应该很小就开始跟他们接触了吧

          石城:是的,尚扬老师是我父亲的老师,他对我帮助非常大,我小时候打素描基础时,尚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没有这些基础就没有后面的创作,尚老师作品格局很大,我认为他是那个年代里极少数能放下狭隘的个人矛盾去研究和关怀世界生态、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家。曾梵志老师整个人都非常的国际化,他在艺术上的谋略非常成功,我小时候第一次见他其实是被他的外形震慑住了,一度以为他是我父亲认识的电影明星,他早期的作品受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影响,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敏锐的社会批评造就了现在国内无人能及的国际影响力,即便如此曾老师私下却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很多的富商明星追着他跑,但他永远都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


          dddd.png

          《All over the mountains and plains》2018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谈一谈你作品中出现的风景

          石城:就像之前的对话里谈到的,这些景不是具体的某个地区景观的形变,而是我记忆中拼接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幻化出延伸的空间,一切围绕着结构和空间进行,而非风景,只是有时候这个空间内的自然成分较多给人风景的感受,有时候超自然的事物较多,风景这个词不太能说明什么。


          dcdccdcd.png

          《Believer》2018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所以结构与空间才是你要表达的东西对吗

          石城:是我在摸索的东西,结构和空间是视觉艺术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学和科学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如果你不能很好的了解空间与结构,那你是没有办法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构与空间的探索会让画面呈现出可发展的面貌,而我要表达的是我所处时代的精神及我对待具体事物的情感,这些都是在结构与空间的“支持”下展开的。


          1620663028884868.png

          《Linger in the air》2020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你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总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这是你对你所处环境的一种反馈吗?

          石城:很多人认为我们90后是特别幸福的一代人,但其实每个年代都有“战争”,只是变了形式而已。


          中国当代艺术网:你认为什么是好的艺术作品?高度和情怀会更侧重哪边呢?

          石城:如果有人文的高度,而没有悲悯的情怀,试图以神性的视角审视人类后又不回到人类的视角去表达,去关怀,那么这种神性便是虚无的,表达这种神性的艺术也脱离了人类艺术的范畴。很多人在作品里用似是而非的词藻和满腔激烈的口吻去表达类似宇宙真理、生死轮回这般宏大的命题,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表达什么。因为选择了环境主题,所以绝对正义地宣泄愤怒;因为选择了探究人格分裂,所以名正言顺地过把戏瘾,这都是很粗浅的演绎。脚踏实地地去积淀,真真实实地去理解,不需要晦涩诘屈的措辞,不需要凌乱庞杂的意象,只是用自然的笔触与巧妙的借喻恳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好作品。


          lll.png

          《like a rolling stone》 2018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从你的角度看,疫情对艺术市场带来了什么影响?

          石城:从规律上看,艺术市场来到了一个产业级的变化节点。谁能够把过去的艺术知识、实践成果、资产整合形成新的价值,或谁能在看似无效的资产里盘活、形成出有效的业务闭环,谁就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收益。而这次的疫情对艺术市场的冲击可谓是雪上加霜,疫情过后,很多艺术家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债务、生活成本等因素重新给自己的作品定价,此时不乏许多有着极高艺术和市场价值的作品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呈现在市场上,那么当下的企业家、收藏家、艺术从业者面对这样的一个大浪淘沙重新布局的市场,除收藏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外,势必不可能再沿用传统的业务模型,那么这种创新的模型里有一个特别大的特性,就像所有做互联网创业的特性一样:它是由一批学术或扎克伯格这样的技术精英、一批超级个体通过对行业不断的摸索和试错实践出来的,可以说是”定于一人“ 的,而“这个人”的视野直接决定了他可以整合多少的艺术资源,此时这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执行力就是整个行业及业务的知识半径和执行力。


          图973gdg1.png

          《mirage》2019年


          中国当代艺术网:所以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家也需要广泛研究其它领域的知识

          石城:一直都需要。人类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上的进步都会对艺术创作产生影响,这些进步使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被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智能图谱,过去的人文学科可以分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美学等等,而今天所有的人文学科是一门学科,那就是基于宏观上的演化论和微观现象的博弈论提出的人文智能,所有学科顶层和底层的模型都是基于上述这一套模型,基于社会、国家、政治、商业等等的演化和底层所有微观现象的博弈,这就要求我们将在行行业业里去竞争一种隐性知识及软技能,一种更能直击事物本质,更高屋建瓴并对碳基世界知识融会贯通的认知能力,达芬奇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当代艺术网:你认为艺术对未来科技、经济有什么样的意义

          石城:每个人都处在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无限知识的困境,那么掌握目标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掌握智能。我发现身边很多人很羡慕那些在大写字楼里从事金融工作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似乎连接着整个国际资本,谈的都是大金融项目,但其实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没有那么吓人,无非是连接、整合资源,而整合资源里的资本又是过剩的,于是底层资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所有的资本运作都是难进行且高风险的,而这种劳动、关系密集型,可计算性强的工作是很容易被大数据、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在未来,少数掌握智能的10%的人将取代90%人的工作机会,而更为少数的掌握创造性智能的1%的人甚至可能去完成99%人的无法企及的事情,因为唯有人创造力的价值和作为人个体的自由意志是高智能科技和任何怪力都无法取代的。


          00000004.jpg


          石城,199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于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本部,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壁画系,一直从事架上绘画方向的艺术创作,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2016年,为校方活动创作《印记》系列作品,被台北清华大学收藏;

          2017年,组织策划清华美院与美国布法罗大学在北京胡同艺术区、751艺术空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文化交流和展览

          2018年,为清华美术学院的中美艺术交流活动拍摄、执导、制作艺术微电影《夕阳重启》;

          2018年, “一行一线”客座艺术讲师;

          2018年,意大利罗美雅集团跨界艺术展。

          2018年,广州国际艺术双年展

          2019年,三舍艺术空间个人展

          2019年,DIP ART年度艺术家

          2020年,上海外滩晟永兴旗舰店艺术主题展,空间艺术总监

          2020年,草场地艺术区个人艺术项目启动,文创园大型主题壁画创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0(s)   1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