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硬笔书法的时代性

        作者:核实中..2010-07-12 15:15:21 来源:网络

          时代性亦称时代精神,即在一定历史时期,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主导风格。这种主导风格代表了当时的创作倾向和审美倾向。古往今来的书法家,都是在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中从事书法活动的,他们的书法活动必然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其书法作品也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钢笔是从外国输入的,传到中国不过百来年的历史。这百年的风风雨雨.硬笔书法也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天。当我们回眸过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时代对推动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书法家们也反作用于时代,影响一代书风.书法与时代,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一、依附期

          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夭折,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被迫四处流浪,躲避风险,如碑学大师康有为就逃到日本,利用其书法优势,竭力宣传救国良策,试图东山再起,有的则云集到相对比较安定繁华的上海、浙江一带鬻书为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法发展。随着八国联军的人侵,资本主义列强渗透我国,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逐步动摇,外国势力趁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瓜分中国的野心,伴随着坚船利炮,一种由鹅毛或鹅毛管转化而成的蘸水笔传入我国,因为它使用便当,在一些场合中,人们便用来替代毛笔书写记事,但从书法角度看,它要与几千年历史的毛笔书法争一席之地,无疑会引起那些遗老遗少和守旧派人物的反对,它的销售和使用最初仅见于天津、上海、广州大城市及沿海口岸,满足了人们一时对异域书写工具的新奇感,而并未真正立足。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国势力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得以不断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潮流的影响教化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日渐活跃,引触了“五四”新文化的爆发,千余年的科举制度随之土崩瓦解,大大解脱了“馆阁”书风的束缚,新文艺社团和流派蜂起,一些书法家组织了各种书法艺术社团,进行学术研究.如上海成立了书画研究会。书法艺术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这使得硬笔书法艺术崭露头角,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家郁达夫、巴金、胡适、丁玲等大都提供并使用过钢笔书写手稿,鲁迅也曾在南京和日本的学校积极倡导使用钢笔写字,并身体力行,常用钢笔记事著书。但由于他们“无心成书家”,加之又对传统书写工具的依恋和钟爱,后来仍一直用毛笔,只是在久病卧床或动作不便时,才偶尔使用钢笔写字,这些钢笔字无论从笔法、字法、章法上看都完全脱胎于毛笔书法,所以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末尽管出现了硬笔书法,仍多依附于毛笔书法,书家都是毛笔书法家,他们基本上不能较好地驾驭钢笔,充分发挥钢笔线条的艺术表现力。甚至有些入还不承认钢笔写出来的是书法,他们把钢笔或其它硬质书写工具,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实用书写工具。这一时期的硬笔书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毛笔书法痕迹重;二、自然率真;三、粗糙少变化;四、基本上是手札。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1896-1931)的硬笔手迹,信手拈来随意挥洒,线条拙朴遒健,但因是自然流露,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点画、字形缺乏变化。又如鲁迅先生,他的书法上通篆隶、直攀魏晋,不仅重北碑,且不废南帖,更倾心于名碑名帖之外的民间碑刻,但他30年代在病中写给何清(董源)先生的钢笔短札,仍嫌笔势缺少照应,特别是第二行、第三行开头,点画过于零碎,除“或有”等四处字出现连带外,其余之呼应欠佳。至于其他大多数的书法家,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深入,有的凭手中的硬笔进行正义战争的宣传,积极支持革命,但字迹大多潦潦草草,不成体统。这一时期的硬笔书法,只能是毛笔书法的附庸。

          二、萌芽期

          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的政冶报告和郭沫若的《关于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报告,着重强调了团结文艺工作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恰好这时硬笔已由蘸水笔改进为自来水笔,发生了质的变化,钢笔主要是美国派克公司生产的“派克笔”,圆珠笔主要是美国雷诺公司生产的“原子笔”,大量畅销我国,西洋硬笔与中国汉字从此结合,硬笔书法就由少数文人雅士的逸笔余兴而转变成广大群众的业余爱好,逐步演绎出中国群众性硬笔书法活动的壮阔场面,这时的硬笔书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与毛笔书法逐渐分离,开始萌芽;二、逐渐普及、实用性较强;三、开始注重技巧;四、出现了一些论著。民国时的陈公哲先生率先用钢笔创作书法艺术作品,特别是1935年出版的《一笔行书千字文》,为硬笔书法的萌芽奠定了基础,邓散木于四十年代编写的《钢笔字写法》,对钢笔书写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艺术性尝试,但技法上采用毛笔的“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藏锋技法。不仅不能满足快捷、便利的实用需要,而且强求摹仿毛笔技法.在艺术上大大削弱了硬笔书法的艺术个性,因此,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倒是早在四十年代初就积极倡导硬笔书法的黄若舟先生,于五十年代出版了关于硬笔书法的专著《书通》,从理论上对硬笔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他的《汉字书写法》在实践上通过对中国汉字结构的梳理,结合传统毛笔书法特点,找出其中一些有规律性的搭配书写原则,采用横写,加上左右字之间适当的呼应牵连,使学书者可以通过短时间练习,迅速提高书写速度、掌握字形结构,达到美观、易识的教学目的,可谓是硬笔书法真正的萌芽。但不可否认,由于黄先生没能很好地驾驭硬笔,线条柔媚,缺乏力感,字形大小、长短因受法度控制,显得拘谨不够自然洒脱,这种极端技巧性的书写方法,会使书法爱好者路越走越窄,甚至走进死胡同,因为行草书不单是“快写”,还要注意整体作品的韵律,表现现代人丰富的心理感受。应该说黄著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硬笔书法专论。值得注意的是,黄先生的字到了晚年明显“醇”、“雅”得多,越看越有魅力,非一般书家所能及。

          三、发展期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了“四人帮”,浩劫般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文艺界重新活跃起来。硬笔书法经过一些人的刻苦探索,逐步复苏,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追求不同,硬笔书法发展成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类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随着高考的恢复,为了适应千千万万人的“应试”需要,迫切需要一本能迅速掌握书写技巧的基础型的硬笔字帖。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无疑敲开了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的大门,庞著以实用为根本,美观、通俗为支点,创造出秀美、工稳、整齐的字体,既符合经过“文革”磨炼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实用的目的,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成为民众易为接受的通俗书风。作品中“露锋”起、收笔法,为硬笔书法技法的普及、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由于庞先生对毛笔书法艺术深入不够,其书也缺乏足够的艺术内涵,过多的瘦硬、规整与平正,流露出“匠气”。除比较适合于初学者外,其它如单调的笔画,整齐的排列.一般大小的字形等,很难把书者的情感有机地融人作品中、通过线条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类以人为中心,既重视传统技法,更探求意境的高远。沈鸿根先生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他的硬笔书法,于晋唐楷书、二王行草.用功最勤,将晋唐严谨的法度、清新雅臻的韵味融入简洁、明快、细劲、爽利的钢笔字之中,不断探索和锤炼,因而楷书多蕴魏晋法度,雄劲厚重;行草书重气势,线条刚健,劲挺恢宏,特别是作品布白匠心独具,形成了自家风格。因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但他的作品豪放有余而缺少一点含蓄,行草虽似大洋狂澜滔滔不绝,但狂放中显霸气.探索性作品可能由于过于反叛而显浮躁,耐不住推敲。

          四、壮大期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观念爆炸,硬笔书法也在爆炸中开了花,呈现出一派大好景象。主要标志是:从事硬笔书法的人数众多,各级协会林立,活动频繁,流派纷呈,报刊杂志、字帖大量涌现,各种笔型层出不穷。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硬笔书坛,正逐渐壮大。有的通过硬笔书法进行交流活动的同时,也想获得一份精神上的享受。他们往往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对结果看得较淡,所以艺术深度不够。另一些人则把名利看得过重,以加入权威性协会或参展、获奖为最终目的,一旦如愿便不思进取。只有少数人凭着虔诚的心,把硬笔书法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经过他们的执着追求,成为真正的硬笔书法家。这样的书家本身即是有较高水平的毛笔书法家,他们通过硬笔工具表现能力、性格及其技法的研究与运用,成功地将毛笔书法的功力和创作方法嫁接到硬笔书法的创作中来,在创作形式、方法及表现上显得内涵丰富,艺术情趣浓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艺术品味较高。如浙江的王正良、王冬龄,北京的田英章,山西的武垒,黑龙江的何昌贵,江西的邱振中,广州的曹宝麟等。这幅王冬龄的行草书,用未经任何加工过的普通钢笔所书,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豪放不羁、大气淋漓、极具动感,作品因字塑形,行气通畅,节奏感强烈,音乐感丰富.似一首优美的曲子。不难看出,王先生在用钢笔创作时,心中感觉到的仍是他的毛笔。仍然是他所熟悉的带有自己强烈个性的线条。还有一批硬笔书法家,他们从毛笔书法中汲取创作技巧,弥补硬笔书法在发展期内艺术表现方面的不足与贫乏,努力摆脱实用,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如浙江谢非墨、许晓俊.新疆的赵彦良等。有“获奖专业户”之称的谢非墨,主张用笔为上,对笔性理解相当深刻。他使用依金笔和美工笔进行创造,能恰当地利用笔的弹性把书写力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而不至于让书写出来的线条单薄而失去丰富的美感,犹如使用毛笔时不用尽毫去书写,随着笔画轻重起伏变化,字迹墨色也存在相应的浓淡、轻重等层次变化。同时又善于把碑刻上的异体字或同字异写法引入,增添了作品的观赏层次。章法上则采用纵有列、横无行的形式,不失潇洒灵动、古雅清新,令人回味无穷。除以上两种类型的硬笔家,再就是对现代艺术各门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探涉的开拓者,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接触交流的思想都是超前的,作品从形式构成深层意识都有了前瞻性,如辽宁的董文,江西的谭振飞等。谭振飞93年在江西《硬笔书法通讯》上发表的一幅题为《雨中楼群》的作品,就是借鉴和吸收了现代先锋艺术如现代绘画、现代建筑、音乐等。作者首先从现代拼贴画中吸取创作灵感,分别在两页纸上写下了邱振中的那富有激情的诗句:“你拍打,疯狂地拍打……风暴!风暴!风暴!风暴!”,然后一正一反拼贴起来,构成一幅作品,作品左右两边有大片的不同层次的空白,笔画都在拼贴线的两旁运动,极具探索精神。

          五、展望

          对未来的硬笔书法,我们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可以想象: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WTO的加入,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高考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的日益成熟,各种先进仿真术的出现,以及种种思潮的介入,人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将会不断更新,与我们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硬笔书法必将在文化中重新崛起。它将被赋予新的内涵,由表现传统文人式的学识修养转向表现现代人复杂深刻的生活体验。古典式创作与鉴赏能力的漫长培养过程会遭到节奏极快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但纯粹传统风格的硬笔书法作品仍会继续存在。不过,它所具有的是一种古典艺术式样的“文物”性质,而更多的是动用各种书写工具和书法技巧,通过空间和时间的陈述,拓展人们对硬笔书法艺术在时间长度和空间跨度的视野,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为人们提供一类特殊视觉艺术的抽象作品。我们期待的硬笔书法正是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视觉艺术。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1年第4期 

           

      Processed in 0.068(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