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别让“爱”斩断孩子勇敢线

        作者:核实中..2013-10-26 18:35:33 来源:网络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家长也在生活中有意锻炼孩子的胆量,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原来,孩子的怕,竟然来自于“用心良苦”的家长们——   


          扫描:孩子怕什么
          “怕”的3种类型
          不同年龄段的“怕”
          孩子的恐惧为何由家长而来
          怎样帮孩子练大胆子


            扫描:孩子怕什么

            镜头一

            5岁的小刚是个小捣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叫他“刚大胆”。可是,小刚却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怕打雷。一碰到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粘在妈妈怀里,动也不敢动,哪都不敢去了。

            镜头二

            丽丽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她很喜欢这个新的校园和新的小伙伴们。但是,每到星期二下午,丽丽就坐立不安,还不停地上厕所。原来,星期二下午有小朋友讲故事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上去讲一个故事。

            镜头三

            早早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她发现酱油快用完了,就对正在看电视的早早说:“去楼下买瓶酱油,妈妈等着用!”谁知早早一个劲儿地往后缩:“不去,我不去!”“为什么呀?”妈妈奇怪地问。“外面有坏人,我不去!”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去买。

            “怕”的3种类型:

            自然恐惧(声、光、电、动物):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噪声;怕影子、怕黑;怕闪电、怕电动玩具;怕狗、怕猫。

            社会恐惧 (学校、家庭、社会):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和亲人分离;怕坏人、怕走丢、 怕警察。

            社交恐惧: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怕”:

            0-1岁

            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 给宝宝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噪音。

            1-2岁

            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应尝试逐步分离,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2-6岁

            对想像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 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像力也发育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和面对,给予心理上支持。

            6-12岁

            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 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保护孩子。

            在探索这个陌生世界时,孩子难免会感到恐惧,会小心翼翼。大多数恐惧对象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渐渐消退,而有些则被顽固地维持了下来,发展成与孩子年龄段不相称的非正常的恐惧。当孩子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甚至电视、谈话中出现他所惧怕的事物,都能让孩子紧张不已,那么这时他的恐惧已经超过正常状态了。超越正常状态的害怕,极易发展成儿童心理恐惧症,其影响不可小视。
            孩子的恐惧为何由家长而来

            那么,孩子的恐惧是怎么造成的呢?是来自其他事物的刺激、家长的不当言辞、经验的不恰当积累……然而,更多的却是来自家长的“爱”——

            正是家长们的过度保护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凡事都包办代替,给了孩子过多的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们不仅难以具备勇敢精神,甚至连起码的自立能力都没有。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与过去大大不同,他们天天与书本在一起,与电视、电脑在一起,远离了大自然,失去了小伙伴,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知道什么是探险,什么是挑战,什么是探险的乐趣。

            社会衡量孩子优秀的标准摒弃了探索的重要性。现在的家长和学校都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将来就能获得好的工作,与勇敢精神无关。但实际上,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要想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创造自己的事业,必须远离胆小、懦弱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社会不安定因素使家长们不放心,令孩子心理压力大。现在的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过马路多么危险,会有车祸,会有骗子,甚至一到晚上再也不让孩子出门;总是把孩子视为弱者,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弄得孩子总是处于惊恐状态,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探索是人类的第二才能,探索和冒险是人类的天性。当今的时代需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驾驭生活,以冒险的精神去探索生活。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我们才能获得像金子一样宝贵的优良品质—勇敢。
            怎样帮孩子消除恐惧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最主要的是给孩子适当冒险的机会。这种教育不能靠口头说教,而需将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锻炼和考验。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对此,专家建议家长们:

            在孩子面前表现要大胆。尤其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多数女性在见到突然窜出的老鼠或听到突发的音响等,会失声惊叫,孩子见到此景,也会吓得魂不附体。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应注意鼓励男孩子勇敢刚毅的表现,爱护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男孩子喜欢登梯爬高,家长此时不要大声吓唬孩子:“掉下来就没命了。”这样会使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小。家长应该赞赏孩子的勇敢精神,同时要给孩子讲清只有在大人的保护下才能爬高的道理。这样既保护了男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又使孩子增加了安全意识。

            多鼓励孩子去探索。要冒险就有可能遇到困难、危险、失败,这些自然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冒险做法而责备、训斥他们,孩子就渐渐地变得不敢去探索。也许孩子的一些行为看起来有些单纯、简单,甚至有些“愚蠢”,这些都没关系,只要家长经常给他们鼓励,多赞扬他们的行为,就能使他们得到鼓舞,并逐渐增加冒险精神。正确引导孩子的冒险行为,也是送给孩子的宝贵精神财富。

            做好冒险前的心理准备。让孩子了解冒险行为的性质,从容对待孩子的冒险心理或行动。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冒险有理智和盲目两种。如孩子很想知道电和火的威力,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实验,让两根电线相碰发出火花,让火烧掉孩子剪下的头发和指甲,孩子就能得到冒险的满足感,同时也懂得了更多的知识。
            教给孩子应变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社会复杂,安全隐患多,家长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知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胆量。例如:幼儿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惧,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所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家长要告诉孩子在遇到火灾、坏人绑架时,要注意哪些,教给其一些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让孩子多参加野外夏令营。夏令营给孩子们到户外一起玩耍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幼教专家认为,过去的孩子户外活动多,在大自然中探险的经历很多,走路爬墙头,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父母的约束少。由于整天在大自然中玩耍,孩子们见得多,胆子自然就大,应变能力也就强。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多选择有野外活动的夏令营,不要把眼光总盯在学习上。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绝不应该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限制。爱他,就要训练他勇敢坚定,拿出勇气,战胜内心的恐惧,走出胆小的阴霾。爱他,就要教导他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告诉孩子:真正的勇敢是遇到困难、挫折、压力时,还能从容去面对和克服,逞强、斗勇不是勇敢的行为。别人不敢说的话,说了,别人不敢闯的红灯,闯了,这是过了头的勇敢,等着孩子的就是危险。爱他,还要教他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智慧,让他懂得有勇还得有谋,知道冒险必须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达尔文说:“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这世界很多有用的才干,正是由于缺乏一点勇气,结果消失在快乐、成功的行列,我们不希望看到您的孩子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Processed in 0.105(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