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3-09-25 02:26:43 来源:网络
在两个星期前前往青岛的火车上,我曾遇到一个法国女孩向我抱怨,说她在北京的生活如何饱受挫折,因为她接触的中国人不会说英语,更不会说法语。她最后的结论是,北京离达到国际都市的形象还相差很远。一个星期前我也在北京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一名老外被邀请参加对一般公共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的街头测试。结果这名老外遭遇的绝大部分是礼貌的微笑和满脸的惘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认识到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这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但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自信、熟练的双语者,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真正的国际都市?很显然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讲英语使一条重要的途径。然而如何抓呢?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博士曾向我提起过一件事。她曾在某个周末的早晨,站在某个儿童训练中心的大门前,看着熙熙攘攘的父母们领着孩子来参加各式各样的训练班、提高班:英语、钢琴、绘画…等等,然而让韦钰博士久久不能释怀的是,有许多孩子是哭着、闹着、极不情愿地被家长推进了学堂。韦钰博士讲这番话的用意是想反证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观《我五岁,我的英语比你行》这本书,首先真切感到的是民主、和睦的亲情和轻松、丰富的愉悦。我认为,这种亲情、愉悦的氛围不光是为早期的英语学习所需要,也为健康的儿童素质培养所需要。如果说这本书对我们家长有所启发,我希望首先启发的是如何营造宽松、祥和、民主的家庭氛围。
在这本书中,孩子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英语的掌握和使用真正来自于自己的动力。孩子几乎天生就有探索外部世界的渴望,就有学习语言、学习新知识的渴望。问题是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本能。在我们许多的家庭中,孩子的渴望常常被父母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或粗暴的灌输所磨灭。这些父母应该看看书中的母亲Mary,看看她是如何平等地对待孩子,如何参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学习,如何鼓励孩子自己观察、抽象、总结。细心的父母肯定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的。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与孩子的平等相处之道,会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
回到本书主题“英语学习”上来,我觉得书中的孩子首先证明了英语学习可以从早开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现在中国很多的幼儿园都打起了“双语教育”这张牌。这首先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好现象。但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寓知于情、寓情于知,这就需要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广大家长的共同努力。本书涉及到一系列值得探讨的幼儿教育理念,如孩子-母亲共同学习、“英语是给你用的,不是拿来学的”、“让学生当老师”等等。这些观念应引起阅读此书的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举一反三,对某些幼儿教育上让你困扰的问题或难点你也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书中也提到了英语学习的一些方法,透露了一些“小秘密”,甚至设置了一些“挑战”。老师和家长都可以参考,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导读”了。但我想说的一点是,方法、技巧可以有千种,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英语的掌握和使用化为孩子内心的渴望,把方法和技巧化为孩子自己的发现,真正让孩子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想说的另外一点是,儿童大脑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甚至语言能力的发挥,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到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我们每个儿童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的正常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周晓林,儿童发展专家,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