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兴趣”与“班”的平衡木

        作者:核实中..2013-04-26 15:29:27 来源:网络

          关于兴趣班的媒体版批注通常是——“非常没兴趣”、“非常辛苦”、“非常鸡肋”。兴趣班,真的会“吃”掉孩子的兴趣吗? “兴趣”与“班”的平衡木媒体的评论并没有对父母的选择造成太大的影响。《父母必读》杂志日前完成的一项2416 人参加的调查显示,70% 以上的3~6 岁孩子的父母都给孩子报过这样或那样的兴趣班,到孩子6 岁后,参加过兴趣班的比例超过了80%。


          考问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声势浩大的学艺大军就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视野。火爆、苦恼、功利、盲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兴趣班各种假设,那么,时至今日,这些假设命题是否依然成立?假设1.上兴趣班后,兴趣反而越来越少。媒体视角:很多幼儿在进入各种兴趣班之后,“兴趣班上没兴趣”,不但没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反而对兴趣班所教授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来源:新华网)调查& 声音:假设错误。以天津读者刘雪梅为代表的61%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才艺学习“一直有兴趣”或者“从没兴趣到有兴趣”。她举例说:“以前在家也经常让女儿涂涂画画,画完后肯定少不了表扬一番。可这个小家伙鬼得很,家人的鼓励她并不认为是真的。上了美术兴趣班后,老师的认可和自己感到的提高让她明显得变得自信起来,画的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生动。” 父母必读分析曾经有人说“兴趣班”是孩子兴趣的杀手,但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此事不可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孩子的反应还是让人欣慰的。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约36% 的孩子是“开始有兴趣,现在一般”的状态,约3% 的孩子是“一直在应付”。这部分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没了兴趣?只有理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假设2.孩子上什么兴趣班,父母说了算。媒体视角: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单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无情地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 来源:《绵阳晚报》) 调查& 声音:假设错误。在回答“给孩子选兴趣班,最受哪3 个因素影响”时,“孩子喜欢”的选择率超过70%。培训机构巨人学校的副校长成君霞告诉我们,在为学龄前孩子选择兴趣班时,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的兴趣放在了第一位。以前,父母在意的多是孩子能学会多少个单词、会唱多少首歌等“直接效果”,现在,更多的父母是看孩子是否愿意来上课,是不是感兴趣。父母必读分析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曾经通过对诺贝尔获奖者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巨大的内在兴趣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可惜的是,他在调查了4300 名中国孩子的学习状况后发现,孩子的内在兴趣随年龄增长在下降。好在,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转变的势头。例如,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父母还是非常尊重孩子的兴趣的。这种尊重从选课之初就开始表现出来,70% 的父母因为孩子喜欢所以选择了兴趣班。假设3.“小小年纪,日理万机。” 媒体视角:在哈市道里区一家幼儿园读小班的3 岁女孩洋洋两个月来忙得不可开交,9 月份开学后,爸爸妈妈一口气给她报了4 个辅导班,孩子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特长班里。……据了解,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打算,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 来源:《新晚报》) 调查& 声音:假设部分成立。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孩子间差异很大。即使是0~3 岁组,有什么都没学的,也有选项达十多个的。当然,随年龄增长孩子接触过的才艺项目越来越多的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3~6 岁的孩子,大部分(约60%)集中在1~3 项之间;6 岁以上的孩子,选学过3 项以上的孩子居多,选学过6 项以上的孩子超过35%。好在这些学习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总的来说,43% 的孩子没有占用周末时间,44% 的孩子周末只用一个半天上兴趣班,两天全被课程占满的孩子不到3%。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周末被兴趣班占用的时间有增加的趋势。父母必读分析如果我们并不功利地要求孩子必须学成什么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接触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多长些见识,也有助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但精和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当他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上兴趣班上,自由玩耍的时间就会减少,和父母的亲情交流就会减少。同时,如果需要学习的规定项目太多,也会让孩子感到吃力,从有兴趣变成没兴趣。可见,兴趣班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孩子表示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的时候,父母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无论怎么选,都要以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为依据,不要让这些学习打乱孩子的生活,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 提示篇兴趣的培养,是一项可以给孩子的一生增色添彩的投资。但是学艺之路多艰难,一路陪来,少不了掂量、选择甚至放弃。我们请专家给出最不该忽略的、最具有幸福感的、最具孩子缘的建议。说到底,就是在提醒你如何让孩子的“学艺”变得“好玩”,变成习惯,从而快乐地坚持下来。最不该忽略的投资:“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是一定要跑过孩子的好奇。” 【背景链接】调查中,在回答“0~3 岁的智能启蒙,你做了什么”时,只有0.9% 的父母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有所作为,比如:户外活动常和孩子玩、给孩子听音乐、买开发智能的光盘。专家提醒: 功夫用在‘上班’前。我们不提倡让孩子过早进行专业化的才艺训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在生命的早期给孩子一个美的环境。大多数孩子的大多数兴趣,最初只是一种好奇。好奇地听着我们唱童谣,和我们一起游戏,看着我们把胡萝卜片切成了花……就在这些吃饭穿衣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只要我们有心营造一个美的环境,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美。兴趣的萌芽,也是从这些对美的享受中产生的。当孩子对这些美的元素耳熟能详以后,这些元素便成了孩子日后学习的基础。——徐凡(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最热的26 种宝贝才艺培养全书》主编)最需要判断力的投资:如果“兴趣班一点儿也不好玩……” 【背景链接】调查中发现,当孩子说不想学时,完全听任孩子“想不去就不去”的父母只有9.4%,大部分父母都在积极地想各种方法促使孩子坚持下去。比如,有35.5% 的父母采取暂停课程,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专家提醒: 听一听“弦外之音”。父母表态要慎重,不要轻言放弃,要想办法维持和重新激发他的兴趣。孩子学某项才艺,一段时间后就说“不感兴趣”了,常见的“弦外之音”有:学到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初学时的热情降低,被困难吓退;练习占用了玩耍的时间;练习枯燥;没有进步,缺乏成就感;不习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的环境……当然,也有可能是他真的不感兴趣了。知道孩子遇到的问题和他的心情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面对和解决。也许,调整一下进度,换一种练习方式,让孩子体验到一次成功,他的兴趣就会重新点燃。而且,他会由此学到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徐凡什么时候放弃?如果这个兴趣班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灌输,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大多数时间,孩子在这里边获得的并不是快乐和成功的经验;继续上下去,只会把兴趣破坏掉,这也许意味着我们应该仔细评估一下放弃的可能性。——冯国强(北京大学医学部福康之家首席专家)最具孩子缘的投资:“你的兴趣和孩子的兴趣之间需要‘撮合’。” 【背景链接】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父母对兴趣班的期待是很高的,比如“开发智力”、“多长一些能力”、“提高素养,改善气质”、“增强自信心”。而孩子“上班”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跳舞的姐姐裙子真漂亮,我也想穿。”“老师每次都给我们发小礼物,我喜欢上课。”“等我练好了,在小朋友面前弹,多有面子啊!”…… 专家提醒: 把学艺变成“糖衣炮弹”。我有一个国外的朋友,他的女儿弹的第一首曲子竟然是当时流行的《泰坦尼克号》。朋友解释说,这里的教育都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强调快乐,不强调苦练。而我所看到的中国孩子苦行僧式的学琴太多了,无非是回课、练习、考级。其实,低幼儿童的学艺最需要“糖衣炮弹”。比如,家庭聚会的时候,玩一玩、唱一唱、跳一跳,让孩子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学音乐的同时,看一看音乐家生平的电影;用录音机录下他的琴声……只要多和孩子交流,很容易找到他的兴趣点。说到底,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适当的努力下把学艺坚持下去,并且从中获得快乐。——王丹(中华女子学院学前系艺术教研室主任)最具幸福感的投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兴趣班’。” 【背景链接】孩子能否坚持学习,父母通常会认为和自己的陪伴有很大关系,但是调查表明,虽然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坚持性方面有一定的支持性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父母自身对孩子所学才艺投入的热情,能更深地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专家提醒: 父母的兴趣,对待才艺的态度与行动会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总是板着面孔对待某种才艺,却期待着孩子能对它有持久的兴趣,真的非常难。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某项才艺时,充满童心,享受其中,孩子无疑会受到巨大的激励,父母欢喜的态度可能说比一千句督促的话都管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你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这种喜欢的背后不能隐藏着望子成龙或者升学加分的功利心。—徐凡 “像对待吃饭问题一样对待孩子的兴趣。” 没有人希望孩子挑食,即便我们不喜欢吃胡萝卜,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皱着眉说这不好吃。对待孩子的兴趣也一样,整个童年,孩子都需要接触各种事物,广泛发展他的兴趣和一些基本能力。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美术、英语或者书法,如果你喜欢,那最好不过,让孩子看到你的热爱;即便是不懂,也要向他传达:它很有魅力,对我很重要。—汪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教所副研究员) 调查鸣谢:父母必读育儿网、搜狐母婴、丫丫网、摇篮网、育儿网、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巨人幼教网 对于才艺学习都有哪些能力上的要求,几岁开始学合适,需要做什么准备等更多内容,请参看《最热的26 种宝贝才艺培养全书——0 岁起步的才艺培养实用指南》一书,书中提供了徐凡、贺大钧、高桥雅江、黄世勋等多位专家的细致指导。

      Processed in 0.095(s)   12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