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孩子常看电视都有哪些危害

        作者:核实中..2013-10-29 16:54:58 来源:网络

          看电视,危害多多

            放寒假了,本来就喜欢看电视的孩子此刻失去了幼儿园的约束,更一发不可收拾了。他们甚至可以面对着电视屏幕看一整天,真是“手拿摇控器,指点电视台”。

            在家长们眼里,这样的孩子不吵不闹,似乎还是安静和懂事的“好孩子”的典范。但是要知道,如果任由孩子长期沉迷其中,将会带来许多危害——

            危害一:影响视力,损伤眼睛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持续看5个小时左右的电视,那么视力可能暂时减退30%。如果孩子的视力受损,那么,对他将来的学习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危害二:影响食欲,伤及肠胃

            看电视时间如果太长,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同时还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吃饭时,全身的血液都集中在肠胃消化系统,这时看电视,会使大量的血液流向大脑——这就会因胃肠部位血流量减少而使胃肠消化功能降低,甚至引起慢性胃肠疾病。

            危害三:影响运动,反应迟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整天呆在电视机前,会减少孩子活动的兴趣和机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会促进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使孩子对外界充满敏锐的反应力,如果长期不活动,那么会使孩子的反应迟钝。

            走到户外去

            隆冬季节,寒冷使人们减少了外出的频率,也使得放了寒假的孩子们龟缩在家里,成天坐着看电视或打游戏机。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冬季所消耗的热卡仅是其夏季消耗量的一半。此外,随着“小胖墩”人数的急剧增加,家长面对冬季孩子活动量的减少不要袖手旁观,而是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有利的活动环境,不要让他们养成成天坐着不动的坏习惯。

            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很强,也就是说,只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活动环境,他们就愿意天天活动;但如果给他们一个不利于活动的环境,他们就会很快变得懒得动弹。因此,在冬天这样外界环境不很有利于孩子活动的季节里,大人的干涉具有一定意义。

            例如,家长要经常敦促孩子到户外活动一会儿,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出去活动,以增加孩子外出活动的兴趣。年幼的孩子骑自行车、踢球,稍大些的孩子可以跳绳、踢毽子——只要活动内容常常更换,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大感兴趣的。

            由于大人很难将心血管疾病与儿童联系起来,所以很不重视儿童本身的锻炼活动,觉得他们还小,没什么病,所以锻炼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已经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关心十多年后这些“新成年人”的健康。

          严防“寒假综合征”

            宝宝们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回到了家庭,表现会大不一样,因为家是个自由自在的小天地。再加上假期中孩子多由老人照管,溺爱和方法不科学都会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培养出来的进餐、活动、学习、午睡等良好习惯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寒假综合征”。

            据幼儿园往年的调查显示,在幼儿园开学的第1-2个星期内,宝宝们在进餐、学习、午睡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退步,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如何在寒假期间调整好宝宝的生活节奏?建议家长们可遵守以下4个原则:

            原则一:将幼儿园每日生活作息安排以及生活注意事项方面的资料,作为宝宝在家中一日生活安排的参考,在主要的生活习惯上尽可能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如每天三餐两点、早晨不睡懒觉、中午睡午觉等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原则二:遵循动静交替和室内、户外活动交替的规律。每天上午要安排1—2次学习活动,如看书、画画、听讲故事等;安排一次游戏活动,如玩娃娃、搭积木、玩各类玩具等;安排一次体育活动,如排球、跳绳、跑步、骑小车等。

            原则三:家长在宝宝面前,要处处做个好榜样,对于制定的作息制度要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要给宝宝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好的生活空间和足够的睡眠时间,适时给宝宝奖励或表扬。

            动手能力,及时培养

            在家无所事事,孩子的注意力当然要集中到电视机上。那么,家长该如何在室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呢?针对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不如适时地培养孩子“自己来”,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远离电视。

            遇到事情,大人想要帮助宝宝,宝宝却愿意“自己来”,这并非坏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

            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宝宝的意向“自己来”变成正向的力量并促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改变宠爱方式

            作为家长来说,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宝宝,培养宝宝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这是对宝宝理智的爱、真正的爱。

            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宝宝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恰恰是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宝宝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宝宝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

            确定适当范围

            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宝宝“自己来”。

            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撒到桌上,两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耐心指导

            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经常提醒,持之以恒

            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激励宝宝持之以恒。

            另外,当宝宝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Processed in 0.069(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