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彭富春:反“后实践美学”

        作者:核实中..2009-09-08 17:27:09 来源:网络

          所谓的后实践美学一度成为了中国当代的流行话语。但是这种流行话语并没有达到对于自身的意识。为什么?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所讨论的问题:其一,什么是美学自身;其二,什么是后实践。它实际上采用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话语并被这个话语所垄断,然而这个话语本身却受到了误解。

          1.当后实践美学谈论美学的时候,它必须首先说明美学意味着什么。也许人们认为美学这个语词是自明的,因此对于它自身的谈论没有必要。但是这个自明的语词可能也是黑暗的,于是它的危险性在于,它将使人们对于它的讨论变得毫无意义。

          美学这个词为西方专有,可是并非自古皆然。古希腊只有诗学,诗作为技艺与自然相对,因此它的根本意义并非想象和激情,而是创造和生产。但是古希腊认为理论理性是最高的,这样他们也从理论亦即洞见来规定了诗的本性。所以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探讨的问题并非抒情诗这样纯粹的诗歌,而是史诗和悲喜剧,它们是从看(理论)的角度来被理解的。中世纪也思考诗学,不过它没有独立的意义,因为它只是神学的一部分。这里的神学的主题不是理论理性,而是实践理性,于是诗学被实践理性所规定。美学作为感觉学只是近代的产物。感觉总是我的感觉和关于一个对象的感觉,因此它的语言表达式为:我感觉对象。我感觉对象就是我规定对象。我不仅规定对象,而且我规定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先验主体的我是自由的。所以近代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总是将美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这样近代美学的感觉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先验主体的我的自由设定,而这正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主题。在此范围内,审美规定了理论和实践理性,由此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设立的思想就是一种审美思想和诗意思想。

          当然,现代思想也谈论美学,但是美学的意义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如同哲学一样已经终结。它不再是基于“我感觉对象”这样的主客体分离的模式,而是据于“人生存于世界中”这样的主客体合一的本原。所以美的问题不是思想性的,而是存在性的。与此相关,真善美的区分与知情意的分离也不复成为主题。例如,马克思认为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生活;尼采确定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海德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存在的无蔽。总之,审美不是被感觉所规定,而是被存在所规定,所谓的体验和经验不过是存在自身的体验与经验而已。至于后现代思想不仅反对传统,而且也消解现代,因为在它看来,现代所说的存在仍然是传统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不死幽灵。只是在语言尤其在文本的维度里,后现代才展开所谓的美学问题。但是它不再是古典的美学,也不是现代的非美学,而是反美学,只要美学仍然试图在思想和存在的领域为美的本质寻找定义的话。后现代将美学问题变成艺术问题,而艺术问题定为文本问题,因为如德利达所言:文本之外,别无它物。所谓的文本只是能指的自由游戏。

          由此可见,所谓的美学具有三个历史维度:古典的“思想”,现代的“存在”和后现代的“语言”。可是后实践美学却没有这样的区分,由此它所使用的美学的意义是混乱的。一方面,它将现代美学等同于古典美学,如解释学说成认识论,另一方面,它又将现代美学混淆于后现代美学,如所谓的语言中心的存在论。这根本在于它对于自身所谈论的领域的无知,因此它无法分辨,从而选择和决定,所以大都似是而非。基于这种混淆,后实践美学要否定的往往是它已肯定的,反之亦然。

          2.后实践美学将实践美学设定为前,自身规定为后。那么,什么是实践美学?它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美学。当然它无疑受到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但是它自身并不属于古典哲学,而是归于现代思想,于是它不是在思想的领域而是在存在的领域探讨美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也是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主题。然而,尼采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海德格尔主题是人的生存,马克思却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在此,他们同属现代的存在领域而又相区分。如果这样的话,后实践美学对于马克思实践美学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其一,实践不是理性,因为它是人的感性活动;其二,实践不是主客体分离,这在于它比主客体的对立更为本原;其三,实践不是非审美,如果实践的本性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其四,实践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相反,它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些陈述决不意味着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为实践美学辩护,而是在一个超出了后实践美学的视角来审视后实践美学如何有意地误解了实践美学。

          在此更重要的当然是审问后实践美学自身。后实践美学自以为成为了实践美学之后,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所谓的“后”根本不是西方的“后现代”的“后”,不如说,它和实践美学仍属现代思想的领域,而且它在思想的构造方面远远不及实践美学那样完善。这是因为实践美学基于对马克思文本的认真解读,而所谓的后实践美学对于现代的尼采和海德格尔,后现代的德利达只是一知半解,这样它在使用现代和后现代的话语时,不是张冠李戴,就是捉襟见肘。

          后实践美学的这种必死的病症集中体现在它对于自身的各种命名及其解释:如存在美学,生存与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和修辞论美学等等。存在美学的关键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存在论,亦即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基础存在论,由此它确认审美是人在世界中的体验。这种观点没有规定存在自身(存在论),人的存在(基础存在论)和语言自身,也没有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事实上,存在自身不能等同于人的存在,而这两者又区分于语言自身,因此它们不能构成一个同一性的关系。于是所谓在世界中的体验作为人的存在的方式如何通达存在自身和语言自身是值得怀疑的。与此相关,生存与超越美学认为生存的本质在于超越,即由物质到精神,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未来,由必然到自由,所以超越现实的自由生存方式和超越理性的解释方式才是审美。然而这种被超越与超越的设立正是后实践美学所反对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同时,这种超越是否可能,而且这种超越怎样可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现代思想认为人的生存是人生在世的话,那么,所谓的超越便没有任何可能,因为人被他的存在所规定,这个存在没有物质和精神的分离。生命美学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的生命活动。这种观点相信生命活动超越了实践活动,但是,什么是生命自身,什么是超越自身,并没有给予解答。这里,生命活动无疑是抽象的,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这样它对于实践的超越成为了空幻的活动。至于修辞论美学将艺术视为话语,而话语与文化具有互赖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历史。本来,修辞论美学可以在纯粹语言的领域内讨论美学,但是它认为文化决定话语,而历史决定文化,实际上又陷入了“存在,思想和语言”的现代模式,因此所谓的修辞被存在所规定,并和存在美学,生存和超越美学,生命美学同属一体。

          3.后实践美学基本上使用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话语,而不是自身思索出的语言,因此它只是西方思想的变形,而不是中国自身的美学。在这个意义上,后实践美学的主张者没有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最糟糕的是他们对于西方的话语根本就没有听懂,却加以个人的猜测和附会。例如,存在美学,生存与超越美学模拟了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生命美学模拟了尼采的思想,修辞论美学模拟了解构主义的思想,但是模拟者对于被模拟者完全是歪曲和阉割,因为所谓的存在,生存,生命等等语词在海德格尔和尼采那里有极为丰富和具体的规定性,然而在后实践美学那里却成为了假大空。不仅如此,他们的各种附会往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例如,生命美学用人类中心主义来批判实践美学,但是它所主张的生命正是解构主义所要消解的人类中心主义。

          由此看到,所谓的后实践美学并没有显现出实践美学之后的光明,相反,它以一种极端的形态暴露了中国当代思想的许多病端,亦即思想的无根性,它的语词如同泡沫一样飘浮于空气之中。问题何在?这是因为人们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因此,一切思想者都必须学会倾听。这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要听懂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已说的,然后说出自身要说的。对于后实践美学而言,因为它试图超出实践美学,所以它应该理解和承认实践美学。这在于:实践美学作为中国当代美学是中国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的中国化特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哪些是值得思考的,哪些是不值得思考的。鉴于此,后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开始沉默。

          (1998年10月于武汉大学)

          作者:彭富春

      Processed in 0.084(s)   1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