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美术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6:04:11 来源:网络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美术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但是违背教学规律,盲目地追求“变革”和“创新”,会使美术课程改革发生“变异”,导致课程改革走向反面。为了使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认为美术教学必须处理好改革和稳健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美术教学 三个关系

          近年来,为了应和课程改革的步伐,许多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解读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术教学也是如此,但是其成果不能有很高的估价,原因是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缺少理性的思考。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学科在学校教学中“非应试学科”的地位,使得人们对其探索不够重视,或者研究不到位,人们很少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改革的理论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程改革后的“新美术课”必须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第一,改革和稳健的关系

          人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探索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冷静分析我们教学的实际,美术课教学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原因是我们一批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对美术教学、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和要求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上;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内容单调,方式简单。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太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抱有特殊的感情,对学生不负责,对自己缺乏信心,把自己的这一门学科始终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特别是对美术教学缺乏成就感,学生学习时没有激情,缺乏兴趣。美术课成了学生的放松课、“减负课”。有的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心目中要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家,成为艺术的高材生,高度重视技巧、方法,过多地强化了技能,轻视了美术课的人文因素,忽略了美术的审美作用,弱化了美术课的对人的怡情悦心作用,无形中弱化了美术的地位,最终失去了美术课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在手段上,没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的加入都比较薄弱,因此,美术课教学一定要进行改革。

          然而,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又必须是稳妥的、稳健的。稳妥、稳健的含义有以下几层。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马,势必问题不断产生,影响改革的深入。过去有人说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我们则认为我们搞教学改革要立字在先,才能破。立什么?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是邯郸学步,不知何从行走了。小平同志强调过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比较稳,摸着过,所以没有严重的溺水事件。我们搞美术教学改革,也必须如此。

          二是不能完全脱离改革的实际,空喊口号,不能超越师资的现状,学生现状,教学评估的现状搞空中楼阁。我们听教育专家的讲课会热血沸腾,但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会与专家的理想相一致的。目前,由于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薄弱甚至缺失,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对美的认知能力不强,加之现有的考试制度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美术的地位,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有些学校美术甚至成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后退之路”或者“冷门”,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三是确保相应的美术教学的目标达成。按道理讲,经过课程改革后的美术教学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因此,美术教学改革应该不会影响质量,但是,不到位的改革,变味的改革,超越历史条件的改革很有可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美术而言就有“先天不足”,在美术方面本没有多大的天赋,而我们试图一下子放手,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些美术教学比武或者观摩课程了教者的独角戏,学生的热情根本就激发不起来。我们也不应该责怪这种现象。万事有过程,幻想在一夜之间,一个简短的时期之内就达到课程改的倡导者们所期望的境界是不可能,要树立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观念,否则是欲速则不达。如果有人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二,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和创新。但是我们在聆听讲座时,比较多的是创新,大家感兴趣的也是创新。确实,我们的创新精神是太缺乏了,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特别注重“像不像”、“美不美” ,谁的作品“画得好”“做得像”我们就赞美谁。古代的“画谱”,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经典”,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成了老气横秋的“家”,结果是学生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胡来”,我们认为这一种悲哀。学生心目中的天空是古人的天空,学生手中的作品是古人的翻版。我们的教师呢?思考得更多的是“授鱼”而不是“授渔”。教师备课是一个典型的“教案”而不是一个“学案”,是一条设计好的 让学生钻的圈套或者是一个预设的把学生的思维、回答全部引入的框,更不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创新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贯的美术欣赏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纯碎的“注入式”,教师的讲解离不开画家简介、作品分析、艺术特色之类,这样一堂课讲下来,教师“累”、学生“烦”,学生没有印象。曾经听过这样一堂欣赏课,教师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玩”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平时所积累的课外美术知识,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八组,围绕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排练表演。表演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等渗透其中,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且全员参与,学生至始至终是真正的主角,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力以及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革命,是一次彻底否定,那些即使我们过去认为是先进的东西也要彻底地和他们决裂。给人的感觉改革就是另砌炉灶,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笔者认为这样的思想要不得,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这一次课程改革虽然是“第七次改革”,是一次最彻底的改革,但是我们也认为,这一次改革也是在最近几年,或者过去教育改革的基础上的改革,也是在原有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过去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也曾经有过一定的成果。比如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过去改革的重要成果,美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实践也曾经取得过相应的成绩。我们今天比较时髦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师生互动与合作”也并不是什么最新的发明,我国古代就有“教学相长”说法。因此我们认为,美术课改革如果对过去的传统全盘否定,那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走到课程改革的反面。

          第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尤其是只注重作品作业的完成与优秀,这确实是一种功利性的又扼杀个性的教学。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以做模仿作品为快乐,以自己的“逼真”为满足,教师也在黑板上画出精美的作品来以显示自己的水平。结果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在一个尺子的衡量下,将一批有创造性、有灵性、有特长的学生扼杀在他们“小荷露角”的前夕。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希望会出现“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鞋子沾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就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的”事情,这确实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把作品的精妙之处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揣摩,感受,更不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美丽的世界和生活,所以,美术教学同样要注意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特别的呵护和培养。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美术课改革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是,我们否定不要结果的说法。任何改革,都要取得成果,经济改革的结果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教育改革的结果是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增强,如果赶时髦,求热闹,摆好看,那自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我们非常担心地看到在“追求过程”的幌子下的那些好看而不中用的“提问”“讨论”和“活动”。我们看到有些美术课,忽视美术基础,忽视最基本的教学,那么我们会要问,学生用什么来欣赏和创造呢?学生学到最后不会欣赏,不会观察,不能感悟,得不到情感的愉悦和享受,那算什么教学呢?我们强调过程,并非否定结果,而是追求在过程这根枝叶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

          中国建国50多年来没能摘取诺贝尔奖的现实,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弊端的反思,唤醒了我们的创新意识,掀起了第七次课改浪潮。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为了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我们都应该潜心探索,大胆实践。

      Processed in 0.070(s)   1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