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是星空间成立二十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家诞生于“愚人节”的画廊,星空间将以轻松的方式庆生,并举办三位年轻艺术家黄明达、苏航、孙玛侬的展览“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与此同时,星空间的入口将迁置797路,启用新增的展览空间。
艺术家自述
后面的创作呢,我在想另一种方式给形象和主题一些可能性。起因是读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书,只是一段话,他说自己会允许南非的苦难历史进入工作室。
这种表述的角度很神奇,关于艺术家和主题的关系,好像都是艺术家自主选择演变的结果,但更融洽的方式可能是Kentridge这样的表述。我的理解是: 保有谦逊,给未来将出现的主题(自己)留有空间。也因此我认为艺术家和自身主题的博弈,不是占领和被占领的审美游戏,而是面对最真实语境时,感到的宿命感和一些“非我不可”。
——黄明达
你十分重视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可以教吗?市场是不是一个更大的学院?今天谈的绘画性是什么?AI能取代哪种画家/艺术家?今天的画为什么是一张画?风格是不是一种价值诉求?画里出现的形象要基于什么做出变形、概括、改造?艺术关乎于用最精练的东西调动感知的精准吗?艺术需要表达真理吗?不表达真理彻底关乎品味吗?绘画还能作为表达真理的媒介吗?今天绘画的观念性是什么?21世纪初我们的“图像转向”转成图示化制图术了吗?今天的当代绘画还需要本体研究吗?一张画还需要在乎形式自律吗?对审美异质性的追求是否只是一个循环,而不是一种价值?当明确对抗的东西消隐时,什么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今天要把现实究竟认定在哪里,基于此,而生发出真正的问题意识?
艺术家要做一个行善事但感情不真实、内心涣散麻木的人,还是做一个行为不端但忠于自己真实感受因而永远充满活力的人?真诚是否是艺术重要的品质?诚实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它究竟是不是一个办法?
我写下这些问题,然后等待又是一个春天的到来,和去年那个一模一样。
——苏航
前段时间听到了一个法语成语"un cerveau vide est la boutique du diable",“一个空虚的头脑是魔鬼的店铺”,意思是指无所事事,思考的不够,会成为恶魔的猎物, 因此产生不好的想法。
未完成感是我画面当中常出现的问题,之前试图用很多方式去逃避或绕开这个问题,比如说运用材料、通过重复性、运用安全熟悉的的“符号”。
逃避画框的压迫感。
——孙玛侬
关于艺术家
黄明达(b. 1997),出生于马尼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涉及绘画,装置等媒介。
他的创作多数关于切身经历,灵感取材宽泛如卡通,寓言小说,原始建筑,自然生物,短视频等。他的作品触及对色彩结构的感知以及对绘画本体的探索,并且他在面对画布时,相比创作者,更像一个幽默的观察者。在非二元论的语境下,他也有兴趣组织复杂叙事,创造平面和空间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苏航(b. 1996),出生于长沙,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研究生师从刘商英,研究方向为当代绘画观念与表达研究,于2022年硕士毕业。
他的绘画以自我经验为创作起点,探索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与感知线索,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来回应和呈现个人在社会演变下的权力关系和心理状态。围绕现代社会内部的权力关系通过绘画媒介展开个人化的回应与探讨,他将绘画当做对象去追问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权力关系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动态关系等问题。
孙玛侬(b. 1996),出生于法国巴黎。2012年与家⼈定居中国。2015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壁画系第三工作室、202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她喜欢通过创作描绘儿童,从生活中捕捉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寻找人物本身散发的某些情绪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将其放大。她的作品常常平铺在地面完成,把多种媒介当作画笔,试图强行给自己的创作添加一些不舒服,自由又失控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