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马丁·罗特:期待博物馆跨国合作常态化

        作者:核实中..2014-07-18 08:11:1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与中国缘起汉诺威世博会

          马丁·罗特此次之所以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是因为他在德国、英国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特别是博物馆交流的过程中建树颇多。

          3年前的此时,马丁·罗特开始担任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之前,他还曾担任德国博物馆协会会长、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馆长、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馆长、德国外交部顾问委员会成员等职。

          说起与中国的缘分,马丁·罗特表示,那应该追溯到2000年举办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那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时,德国的鲁尔区、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巴西的圣保罗和中国的上海4个城市,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展览。身为汉诺威世博会资深高管之一的马丁·罗特,头一次结识了一批来自上海的有识之士,与他们共同探讨这个中国都市的未来发展。

          “这十分令人兴奋。自那时起,我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上了瘾。”马丁·罗特说,之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处长陈平等赴伦敦的一次访问也令他记忆犹新——自此,他与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合作日渐密切。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陈平先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除了工作中的合作,他还让我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帮助我结识了许多中国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搭起了交流的桥梁。”提起中国对外文化工作者,马丁·罗特的语气中充满欣赏与感激之情。实际上,他本人也正是这种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之一。

          期待博物馆交流常态化

          作为欧洲博物馆界的权威专家,马丁·罗特认为,不同国家博物馆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中外博物馆界的交流通过互借展品、互办展览等合作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马丁·罗特说,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深入,人们期待看到更有趣的、更具知识含量的展览,我们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和联合策展等更高层次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更密切的长效合作关系。

          马丁·罗特希望看到更多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像专家研讨、座谈会等形式都很必要。”马丁·罗特说,“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是促进合作关系的良好途径。”他举例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拥有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收藏,部分藏品堪称迷人。如果能够调动中英双方的智慧,对这些藏品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呈现出的结果将大为不同。

          谈话中,马丁·罗特提到了翻译的重要性,由于博物馆领域的专业性很强,普通翻译常常无法满足需要。“翻译并非词句对应,而要能够阐释、传达真正的内涵。在博物馆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十分需要对各方情况都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型翻译。”

          此外,马丁·罗特特别强调“常态化”的意义。在他看来,馆际交流与合作不一定要追求与众不同的展览、活动,常态化的长期合作才最令人期待。

          中文是新时代的必备语言

          “15年来,中外博物馆界在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由于我自己不会讲中文,也有一些遗憾。”马丁·罗特感慨地说,“如果能够回到学生时代,我一定要把中文学会。”

          “很难用几句话形容中文或中国在未来的地位。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和中国文化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我认为,同时掌握中文和英语,将成为理解这个世界的必备手段与基础工具。”他说。

          记者注意到,马丁·罗特的名片即为中英文对照。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儿玛莎(Mascha)目前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

          在采访的最后,马丁·罗特表示,能够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他感到十分荣幸。不过,获奖不是终点,他手头还有不少正在进行的合作计划。“比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马丁·罗特微笑着说,这当然是指一种可持续的常态化合作。

      Processed in 0.091(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