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寄情于景 融情于笔——走近书画家赵东平的艺术世界

        作者:核实中..2015-01-10 10:26:26 来源:东方书画

            (1/4)

            (2/4)

            (3/4)

            (4/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今年元旦期间,我应“长河文丛”主编、《山东文学》(下半月)编辑部主任马启代先生的邀请,参加他们在济南组织的诗书画联谊活动,在笔会现场,一位中年画家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

              但见这位画家铺开宣纸,略一沉思,即饱醮水墨,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整个绘画过程,他话语不多,心无旁骛,勾、斫、点、染、皴、擦、挑、涂,信笔由缰,挥洒自如,画得浑然忘我,很有激情。不到20分钟,一幅四尺整张的牡丹图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虽然不会绘画,但从卷佚浩繁的美术典籍中,约略知道历代中国画家画牡丹的人很多,可以说大凡从事绘画的人几乎都能画两笔牡丹, 但要想画好,画出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精品佳作却非易事。


             从唐代边鸾画牡丹“妙得生意, 不失润泽”,到五代徐熙创造叠色渍染法,再到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和清代恽寿平自成一体,开创“恽派”;直至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王雪涛用简练之笔画牡丹,这些名家大师都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既为我们学画牡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范本,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个很难逾越的标杆。所以今人画牡丹,往往不是落入俗艳,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显露出斧砍刀削的雕琢痕迹,总好似缺乏那么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别样墨韵。

          而站在我眼前的这位画家,用笔果断,泼墨大方,涉笔成趣,笔笔到位,画出的牡丹形态沉稳,墨色均匀,浓淡相宜,丰神飘逸。入手虽俪有前规,出笔却已脱去俗格,一洗时俗纤刻之习。在这里,画家大胆用水,层层点染,用笔欲露又藏,似实非实,似到非到,有意无意之间,又让墨色隐没、互渗、相溶,尽显了物象含蓄、朦胧、葱郁的神态,同时又巧妙地运用“此地无声似有声,隔枝翻花闻鸟鸣”的绘画语言,为我们传导出了一种诗的意境,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历尽风霜、百折不挠的人生哲学,既充分展示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又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意蕴之美,让人不能不怦然心动,刮目相看。

             于是,我记住了这位画家的名字:赵东平。

              事有凑巧,没过两天,《中国文学》杂志社在山东莱芜举办“相约冬天,走进莱芜”中国文学艺术家年会暨颁奖典礼。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了赵东平先生的身影。此番他作为被评选出的“中国文学年度十大画家”,前来领奖的同时,还被安排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获奖书画家们一起挥毫泼墨,为年会助兴。这让我又一次得以近距离观赏到先生的艺术风采,并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赵东平,山东济南人,自幼酷爱绘画,主攻花鸟、山水,兼作书法,崇尚八大、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写意精神及笔墨神韵,师承古法,自有新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涉足画坛,先后有多幅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刊,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画大展和大赛并获奖,部分作品还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海外艺术机构收藏。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家协会金鹰书画院副院长、济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名士书画院特聘画家、《文化前沿》签约书画家。

             他的画,不论花鸟还是山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物为心用,墨与神会,寄情于景,融情于笔,幅幅都是一种心迹的流露,记录了它内心炽热的情怀和顽强的心态。反映在画面上,则摈弃了简单直白的状写和临摹,于笔墨之中更多地渗透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其作品意境高远,清新脱俗,气韵生动,整体看上去,既有传统风韵又具时代气息,现实感特别强,文化内涵丰富,诗意追求浓烈,朴实而儒雅,厚重而饶有新意。一些作品初看或许会让人感觉粗率,细细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自有其精微缜密处。由此也看得出,他是一个真正用心画画的人,每一幅作品也都很讲究,真的是在意境求雅、笔法求典、格调求高、意象求美中,寄寓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生命本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亲近。观他的画作,有时可以“望秋云,神飞扬”;有时也可以“临春风,思浩荡”,总之能给人以更多美的艺术享受。

             近几年来,东平先生特别在写意山水上用功颇深,更是以开阔的视野拥抱自然,容千山万壑于笔下,蓄万种风情于毫端,注重水墨的内涵挖掘,讲究层次变化,强调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倔强的艺术个性。用笔洒脱而不失法度,精炼而不放纵。笔下那坚韧不拔的山峰、蜿蜒起伏的远山、亦真亦幻的小舟、错落有致的亭台、闲庭漫步的书生以及姿态各异的树木,都给观者以凝重、空灵、飘逸、秀雅之意境,让人印象深刻。


          如他新近创作的与吴泽浩、梁文博、李学明等名家笔墨一并被编入《三羊开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恭贺新春》年历中的《赏幽图》。此画用笔奔放,墨色淋漓,纯以势胜,墨色的浓淡,线条的遒劲,布局的疏密,皆富有变化。其构图形式犹如书法中颜真卿楷书的结构,势是外向的,由此形成一股很大的张力,向画面以外的各个方面辐射,而画面中,那丰腴沉着的水墨,飘逸劲健的线条,又在画心处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充盈着灵性的留白,愈发营造了北方山水雄浑壮阔的磅礴气势。在创作这幅山水画中,他采取的是遵循规律的不规则放纵,水咬墨,墨吞色,色绕线,线牵点,点入空,空积密;为了突出前景山川的凛冽之势,溪涧的灵秀之美,有意采取一种排比式的笔阵来营造紧锣密鼓行军般的气势和节奏,酣畅时大胆泼墨,细腻处纤毫毕现,浓密处积墨如黑云侵天,淡雅处似清风徐来,很好地体现出“密不透风,杂而不乱”的山水章法,显示了扎实的书画功底,不失为当代优秀山水画的上乘之作。从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在内心情绪的作用下,早已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使笔下不再是对大自然的“摹仿”与再现,而是一种在精神高度的文化层面的创造、提炼和升华。我想,这对他也应是儒、道、释文化精神长期内化浸润的结果吧。



          笔带风云春不老,心怀日月韵独奇。赵东平先生的画作,始终展现着玄妙、朦胧的艺术效果,应该说,在结构与布局上,都处理得极其缜密、严谨、合理;在层次与落笔上,都运筹得极其准确、老练、娴熟。观他的画,常会让人很容易产生艺术共鸣,萌动珍藏的欲望。老实说,我很喜欢他和他的作品,虽然与他结识不长,却很快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一样的绘画风格,或俊秀、或宽博、或厚重,然而最终传达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赵东平先生面相敦厚、和善,为人坦荡、真诚、质朴、率真,儒雅不失风趣,平和不失自信,务实不尚虚华,其亲和力、感染力全都洋溢在他那丰富灵动的线条、墨色中,没有任何遮掩。其实,他本可以在笔墨中故作高深,隐藏得更好,或者以简单写复杂,把自己装扮得更沉着内敛或高大上。他是有这种艺术能力的。但他无意于此。他所追求的似乎就是要全身心地享受艺术的自由,他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他要在纸面上倾吐、表达,并渴望在自己的表达中倾听到回声。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艺术世界才如此生动,引人入胜,魅力无穷!


      Processed in 0.087(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