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骆旭放

        作者:admin2022-10-18 09:51:01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历】

          骆旭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北京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北京燕山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山水画硕士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访问学者。



          线的延伸、点的壮大——论国画中的点、线意识

          文:骆旭放


          中国画源远流长,其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色。线、点作为国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过了千百年的磨练之后,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因此,了解国画中的点、线意识就可以对国画的艺术风格以及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文中主要就国画中的点、线意识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国画。



          关键词:国画;点线意识;艺术风格 纵观数千年来艺术发展史,点与线这一最基本的意符形式,一直贯穿着东方艺术的始终,上古时期的彩陶、石刻、壁画,无不体现岀点、线在人类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的无穿魅力,而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点、线”这一形式的自然规律,在华夏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巧妙的利用“点、线”这一朴素的艺术符号,对物象世界进行意象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全新而美好的世界,点线的艺术形式,作为东方人文思想内涵,独树一帜的的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反映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而然地溶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以讲“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它对传统艺术中的点、线的运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线”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东方特别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根本灵魂之所在,作为造型艺术最原始,而又极具表现力的点与线,在古老的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多少世纪、多少艺术家毕生为之潜心探索、研究,使得中国画中的点与线,这一原始的表现形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即中国画的点、线,由描绘自然之形到表现人的,心理之象,从描绘对象的形体空间到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这一心性与自然的互为转化过程,因而绘画中富有个性和感情色彩的点与线,极具有生命的活力。清代著名画家龚半千说:“无论直点、扁点,俱宜圆厚,圆、气圆,厚、气厚,气即画家的气质,气度、气节、品性、修养”。



          中国画中的点与线,从形而上到神与形的互为转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五代的荆浩、董源到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各门各派的大师作品,无不是对点、线的理解、运用,而营造特有的视觉和情感效应,线条的抑、扬、顿、挫、刚、柔、曲、直。点的大、小、圆、厚、枯、湿、浓、淡的变化,已经成为人们审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最基本的法度,当人们审视一件书画艺术品的时候,作品中点、线便成为了特有的审视和审美对象,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作为传统的中国画艺术,这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标准之一。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当今时代,习画者众多,而悟其道理者甚少,人书亦书不知何为书,人画亦画不知何为画,远看有其势,近看无其质,只做表面文章,全然失去了本土文化中的精、气、神,线条的呆滞、死板,全无刚劲与蕴蓄可言,点的懒懒散散亦无圆、厚与气韵可观,整个画面在制作上下大功夫,急功近利,全然不知点、线、笔墨为中国书画之灵魂,中国画失去了点、线、笔墨,剩下的也只会是涂涂画画了,艺如其人,同样的笔和墨在不同人手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线有着极然不同的书写效果,一个心胸豁达、高尚无私的人,其笔下的点、线,便有一种明快、圆润、刚劲厚重之感,否则就是粗恶、呆板、俗气之态,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所以优秀的艺术家,不光能在纸上点划揮毫,更应注重在胸中追求离俗超群高品格的艺术人生,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勤奋实践,排除杂念,澄怀观道,方能体悟点、线的神韵和真谛。



          点是线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线在绘画中是一种重原始的表现形式,但就这最原始、最简单的表现手法,却神奇般的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保存和延续下来,并得到了充分地、进一步地发扬光大,直至今日,很多画家为之探索,研究,追求一生,方能悟之一、二。点、线在中国画中已经不是形式上概念化的东西,而是上升到哲学范畴。因此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着举世嘱目成就,这与那些潜心研究的艺术家们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百家争鸣,祖国迎来了又一个艺术的春天,涌现了不少优秀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这是可喜可贺的,但同时在众多大型国展中制作精良的巨幅画比比皆是,仔细观来,则无点、线、笔墨可言。点、线笔墨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在全国性众多中国画展览上,面对一无点、线,二无笔墨的传统观念,仅靠工匠制作之作,频频入选、获奖。



          众所周知在全国性中国画大展上,入展作品,特别是在大展中获奖作品,将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尤其是在中、青年画家和美术院校的学生中影响很大,为此众人纷纷仿而效之,以致出现目前国展制作泛滥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点、线在艺术创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造型任务,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点、线发展到现在,呈现出众多丰富形式,更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性。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一直是以追寻线条美的艺术,它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以特质线条对物象深层面的表达,即物象气韵和神韵的表现,是对自然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以点达意、以线达情,来抒发艺术家的胸中之意。



          在中国画的技法上,最讲究的是点、线的运用,千百年来点、线作为传统中国画艺术重要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形式语言,古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纵观历史,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点线的不同认识,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在长期的实践与积淀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造型技法上山水画皴法和人物画中的十八描,其实点、线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符号,甚至可以说中国绘画就是点、线艺术,它溶入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生命韵律和生命底蕴,认识点、线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是走进中国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国画创作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中国画的点、线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点、线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线条无不具备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园浑刚劲、丰盈充实,无论怎样的线条,或粗壮刚劲,或细韧飘逸,都应给人以一种生命之感,具有力感的线条,都应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这是评定一幅优秀中国画作品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中国书画中的线,最为体现在一个‘写’字上,而不是在一个‘描’字上,中国画线的本身,就是要应画面结构的需要来表现对象,线的运用方式很多,但都应写出来,不管是中锋、侧锋,还是逆锋和拖笔,或积点成线,只要是有书写性,其夲身就是很精彩的点、线、面的笔墨世界。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点、线有着独特的形式价值,点线的发展史说到底也就是中国书画演变史,历来以点、线来塑造和表现的对象,其实也就是先人在长期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和感悟,从而总结出一整套直接的表现手法,祖先们对点、线的认识,那付有生命力,而又有韵味的线条,在不同对象中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充分的体现。点、线是中国画用来表现对象唯一最佳的造型手法,人们在观察和表现自然物象同时,非常自然的运用点、线的造型方法,简练而直接的表现物象,这是祖先们在东方艺术发展史上,给予审美境界的重大贡献。



          古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描写模式,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至今,我们面对这所有的一切,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作为当下从事艺术创作人员来说,要做的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向前看,面对自然万物万象,用现代人的观念和理解,去观察去体验,找到你自己的感觉,从而获取创作灵感和啟示,而对于传统中的形式符号,只能是在解读之后再选择运用,否则就会进入误区。点、线的表现力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从新回归自然之外,面向西方绘画中线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失为洋为中用的选择,如米罗、克利、席勒柯勒惠支和毕加索等在点、线、面上的体验,开拓眼界,走向世界,在传统和现代去体验不同点、线语言形式的不同特点和运用,以及在作品中表达情感方式方法,在其中慢游,定会受益良多。



          从现代画家的角度来看,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取向,都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点、线新的表现形式,在表现不同的物体时,就会选择不同的线来表现质感,结构,同时也启发我们去寻找更多的线的表现手法,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和探索新的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方法。在传统中许多线也都是来自生活,是自然生活中的启示,像铁线描、兰叶描等,点、线是中国书画中的重要符号,这种符号是主观的,它的价值取向是个性化的,这种创造是对生活对自然物象的强烈感受,从而使人能从这些符号中得到一种新的情感境界的满足,如果去照抄对象,也就失去了绘画语言符号中的意义,因此,点、线内涵的补充与形态的创造,在今天来看,还是要直接面对生活,从大自然中去获取灵感和启迪,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点、线也随着人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从原始的精美彩陶造型图案的点,线,到神州大地的石刻、壁画、雕塑,无不都渗透着人类文明精神的发展,在点、线神韵上的状大,而发展至今,更加丰富了点、线的造型手法,从过去的简单点、线描写对象,到现在从一幅画中,便要求点、线的疏和密、轻和重、松和紧、粗和细、刚和柔、黑和白、毛和光、断和连、合和散、留和漂、方和圆、曲和直、顿和挫、等阴阳、虚实、气质、风骨之变化,而在点、线的笔法上,董其昌云:“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湲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则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在浩瀚的华夏文明发展史上,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已经有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我们只能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探究其精神,古为今用,笔墨当随时代,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点、线质量上的优劣,艺术格调的高低,才能真正做到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添枝加叶。



          艺术需要比效与淘汰,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的点、线这一基本特征被保留、继承和发展下来,可以讲是人性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和发展,是对事物本源的一种观照和继承,作为当今从事艺术创作人员,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更应该有责任承担着推进和光大传统文化中点、线艺术赋予的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画走向世界,艺术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更应突出本民族艺术共性——点、线,这一共性是千百年来,前人在民族宗教哲学思想的取向和艺术审美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但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既有一些消极因素,更有其积极的精神内核,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和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点上,去审视、去取舍、去表现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精神,神实形空,我们守望着中国本土艺术元素线的延伸、点的壮大。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9(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