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傅文俊先生访谈

        作者:孔威2014-10-27 16:34:22 来源:中国书画艺术传媒中心

            (1/3)《国宝》No.1 观念摄影80 x 100cm 2014

            (2/3)《国宝》No.9 观念摄影80 x 100cm 2014

            (3/3)《国宝》No.11 观念摄影80 x 100cm 201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有关观念摄影作品《国宝》系列的创作

          采访者:李鑫(时代美术馆)

          邀请嘉宾:傅文俊

          李:看到您的新作《国宝》系列的发表,个人感觉它与您之前的创作《邮票》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也都知道,您的《邮票》系列十分的受人关注,尤其是在国际重大展事中,更是大放异彩。请问您是出于怎么的观念创作的《国宝》系列呢?

          傅: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国宝》与《邮票》在创作思路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首先都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认识与反思。不同于邮票中对传统继承的关注,比如对传统经典在商业与消费文化的影响下的探讨;或者各个民族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自我的文化身份在强国的文化殖民下的探讨等等。在《国宝》创作中,我主要出于这样两个问题的思考,首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宝”们的存属定义。具体来说,在我创作中出现的主角们,它们现在身处于各个国家的博物馆,但是如果按照由来而言,它们却隶属于其它国家。比如说《维纳斯》,我是在法国巴黎卢浮宫里看到并拍摄的,其实它是属于希腊的,再比如《敦煌仕女》它是属于中国的,而我却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里拍到了它。这种文化身份存在的双重性,其实表明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以及文化的历史变迁。一个国家的文化遗留,首先代表了本民族的传统内涵。而他国对其公然的持有,反而映照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国宝名正言顺的拥有了世界遗产的名号。其次,我在创作中采用底片这一形态,正是要将文化遗产这一不可复制之物,与底片这一复制载体并置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博弈。众所周知,以机械手法来复制艺术品这一行为已经为众人所知晓,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是持续跃进的。然而,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冲击,使得个体性和感知性的艺术创作失去了其创作性的光环。即使最精确的复制也不可能包含艺术家即时即地原创性与情感性。自从摄影以其复制手段介入艺术,复制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美学问题。而作为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与复制本身形成了无解的悖论。这是我觉得创作中非常有意义的讨论。当然,也是一个让人们认真思考文化遗存与文化复制之间关系的命题。

          李:傅文俊先生在创作上的思维真的是很缜密。您之前也说了,《国宝》作品中的主角原型,都是您前往各大博物馆亲自拍摄的。我觉得你对艺术的执着和认真是值得敬佩的,不过现在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您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资源呢?

          傅:我知道现在大众对艺术家的认识有些偏颇,很多人觉得艺术家就是随意的,急性的,不理会观众解读的,就像波洛克那样随意挥洒。其实不然,就算波洛克在创作的过程中行为是随意的,但是他在创作之初,是经过漫长且谨慎的思考的。在我确定《国宝》的创作构思之后,我制定我的拍摄计划。我不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料的原因是,对原型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我创作的一部分。我选取怎样的角度,需要怎样的灯光,都是我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我认为艺术家也离不开认真与执着。比如说,我在一些国家博物馆拍摄的时候,管理人员不让我拍,有时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进行沟通,直到最终完成拍摄。近几年我前后去了十多个国家进行拍摄,后续我还有三个外出计划。我不得不说《国宝》的幕后拍摄的确是很辛苦的。

          李:就像老话说的那样,成功与背后所付出的汗水成正比。您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认真我相信肯定是有回报的。因为之前搜集了您的艺术实践的资料,我留意到您近些年在国际的各大展事中都有精彩的表现,您也会将《国宝》系列作品在国际上予以展示吗?

          傅: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顺其自然吧,毕竟现在《国宝》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不过在2014年中,我已经陆续参加了第二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艺术影像展、第36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201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艺术设计展、第18届因斯布鲁克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迈阿密艺术设计展、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第17届棕榈滩艺术博览会等多个展览,我想我应该会选择性的携带《国宝》系列去参加其它展览。

          李:纵观您的艺术创作,我不得不说您是一个创作经验丰富与创作精力旺盛的艺术家。您的每一组作品的创作都是有线路可寻的,而且表现方式是多元的、跨界的。《国宝》的创作形式,在您的创作中尚属首次。您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跨界?

          傅: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国宝》之所以选择以底片的形式是因为它契合我想要阐述的观念。而且底片本身具有的呈现特点与形式也是具有特殊美感的。我觉得底片本身的物理特质,陈旧、朦胧、恢弘与国宝的属性很契合。《邮票》采用邮票的形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希望通过这种多元的、跨界的艺术实践丰富摄影艺术本身。由于摄影艺术的平面性与精致性,再加之摄影所赖以生存的科技机械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像传统艺术门类那样多变。所以我一直都在尝试不同艺术实验。

          李:照这样说来,在《国宝》之后您还会有更精彩的创作构思。

          傅: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观察与思考。天道不一定酬勤,深度思考更为重要,所谓的观念不是突然的灵光一现。是需要认真的思考的。

          李:我想我会持续关注您的艺术创作,希望您一直能有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傅:一定会的,谢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3(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