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晨晓的陶艺语言——折腾的秘诀

        作者:滕聂霞2024-09-19 17:16:12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北京  今日美术馆          文/滕聂霞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不同,前者赋予了陶艺创作更高的自由度,更加强调艺术家对“泥性”的掌控,以及通过这一介质来塑造思想、精神与内心的表达。因此,现代陶艺不再受制于功能性的束缚,而更关注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现。晨晓是一位以“中国好色彩”著称的画家,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山林自语》个人画展中,带来了一批陶艺作品,从他的陶艺创作中可以看到,他的陶艺作品走上了与他绘画截然不同的路径,用黑白灰的语言“折腾”出属于自己的陶艺表达,呈现了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美学对比。

          色彩与陶艺:两种对立的语言

          晨晓在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极为丰富、鲜明,饱含生命力与感情。他擅长通过明亮、绚丽的色彩表达情感,让观者在色彩的流转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力量,色彩在他的画布上像是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因而成就他作为“中国好色彩代表”的艺术家。然而,在陶艺创作中,晨晓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他摒弃了画布上那些鲜艳的红、黄、蓝等明亮色彩,转而选择黑、白、灰等沉静的色调,与黏土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反差不是偶然的,而是晨晓对于陶艺的独特理解。他认为黏土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不需要过多的外部装饰。正如日本陶艺先驱八木一夫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摒弃了釉色,专注于无釉素瓷和黑陶的纯粹表现,晨晓也认为在陶艺创作中,不应将繁复的色彩与装饰施加于作品表面,而是应该尊重泥土的本质,让“泥性”本身去表达艺术的内在精神。正是这种“无为的作为”,让他的陶艺作品带有一种深刻的内在生命力。

          色彩语言与黑白陶艺的统一

          尽管晨晓在陶艺创作中选择了黑白灰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陶艺作品缺乏情感或表达的丰富性。相反,黑白灰的简单色调,与泥土本身的质朴相结合,形成了另一种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种选择不仅是对黏土语言的尊重,也是晨晓在“玩”色彩之外的另一种“折腾”,他通过黏土这一载体,在色彩的克制中找到了自由的另一种形式。他不再依赖于色彩的繁华,而是在单纯的黑白灰中挖掘出了深层次的精神力量。

          在他的陶艺作品《树林》系列中,晨晓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表达了他对大地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色调的选择不仅是在形式上与他绘画中的色彩语言形成对比,更是艺术家内心的另一种折射。晨晓在绘画中色彩表达已经极为丰富,因此在陶艺中,他反其道而行,通过黑白灰去探索黏土的内在生命力,让作品本身回归质朴与纯粹,正如大地给予人类的宁静与力量。

          黏土的生命:泥性与色彩的融合

          黏土在晨晓的陶艺创作中不再只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晨晓认为,艺术家要在掌握“泥性”之前,必须先与黏土对话,理解它的特性与语言。黏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它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够传递情感与思想。这种对黏土语言的尊重,使得晨晓在创作中能够通过简单的黏土颜色,达到与绘画中色彩语言同样深刻的情感表达。

          他的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形态的塑造,更是思想的传递。通过泥片成型与拉坯等传统技法,晨晓在创作过程中留住了手与泥土接触的痕迹。这些痕迹如同笔触一样,记录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情感流动。手与黏土的交汇,成为了他个人情感与黏土语言的互动。黏土不再仅仅是一块被塑造的材料,而是通过与艺术家的互动,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晨晓的作品《树林》系列,正是他对黏土与自然深刻感悟的表现。在这些作品中,黏土如同大地的语言,通过他的双手,自由流淌与变化,仿佛自然在低声诉说。尽管这些作品没有鲜艳的色彩,但却充满了情感与思想的厚重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与他绘画中的色彩语言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对比与统一:在色彩的绚烂与黑白的静谧之间,晨晓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平衡点。

          折腾的艺术:色彩与泥土的对话

          作为一个最会“折腾”的艺术家,晨晓不仅在绘画与陶艺之间找到了平衡,更在这两种不同语言的碰撞中,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色彩与黏土,两个看似对立的表达方式,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和谐统一。在绘画中,色彩是他表达情感的主要工具,而在陶艺中,土的质朴与黑白灰的静默则成为他心灵深处的诉说。这种对立与统一,使得晨晓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哲思。

          晨晓将艺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正如他所说:“艺术就是玩,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艺术的创造力与灵感来源于不断的探索与折腾,来自于在玩乐中的奇思妙想。色彩与黏土,虽然看似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在晨晓的创作中,它们互相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色彩的绚丽与泥土的质朴并存,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种语言的共鸣

          晨晓的陶艺创作,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黏土这一介质,探索了与色彩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然而,无论是色彩还是黏土,晨晓都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艺术的本质是自由与表达。色彩的语言充满活力,黏土的语言则静默深沉,但它们都在述说着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对话中,晨晓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也通过这些作品向观者传达了他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色彩与泥土两种语言的折腾,晨晓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独立精神与创造力。在他的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色彩的流动与泥土的静谧,这两种对立的语言在他的艺术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世界。

          附:北京今日美术馆晨晓《山林自语》画展前言

          晨晓绘画中的极简主义符号

          文/栗宪庭

          一年前,晨晓请我们去看他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晨晓说离家去新西兰二十六年,要重回祖国怀抱,听上去仿佛是老华侨要落叶归根的感觉。我记得那时北京还冷,从满眼的灰色,走进晨晓的展览,醒目而鲜艳的色彩扑面而来,亮丽得让我们吃了一惊,这种简单快乐的感觉,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看展经验。 晨晓几乎使用纯色画画,大面积绿色,天蓝,柠檬黄,大红等纯色平铺直叙,每幅画总有一个主调的纯色形成画面的大结构,虽然不是抽象画,但题材全部来自新西兰风景,造型已经被简单明了成符号化的感觉,尤其是黑色直线条作为大面积纯色块的界线,让纯色块的凸显有种类似抽象绘画的意味,所以,晨晓在画面的处理上,有极简主义的感觉。新西兰给晨晓带来新的生命,简单甚至原始的新西兰风景,成为他快乐的源泉。因此,表现快乐情绪性的大笔触直截了当,直接得没有弧线,简单得没有细节,快乐情绪宣泄得没有折皱。让我们这些长期郁闷的心情,一时间有了舒缓的感觉。 几个月后,我们全家去了新西兰。新西兰像一个大农场,地广人稀,驱车穿越,大片的草原、森林、高山、大海,都是纯净的本色,牛羊自由散漫,人们简单快乐,完全是一块没有“灰调子”的净土。晨晓画的简单和快乐,正是来自他对新西兰生存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还因为晨晓年轻时因为家庭出身,在祖国经受过磨难,所以对新西兰简单纯净的体验尤为鲜明和深入。 尽管晨晓对新西兰的热爱充满激情,文化上的寂寞依然使晨晓向往祖国的“热闹”。近年来,晨晓用他自己的方式,急切地敲打着祖国的大门,也希望把环保的概念通过他的画带给国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77(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