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易逝而经典永存。无论是人还是人的创造物,当其超然于时光流转之后,却可以依旧光芒闪耀。近期,在上海妇女百货用品商店,LADY淮海邀请到自媒体《50岁我想说》主理人程小白,艺术共创项目“光之容器”的3位创作者蔡艺璇、李维伊、屠娟,以及《上海百货》杂志主编Simone Chen作为嘉宾,与LADY淮海社群成员一齐共襄“时光新意 无龄之美”暨“光之容器”艺术作品见面会。当下时代的女性与艺术相伴而行,任凭岁月雕琢依旧泰然自若;而跨越时光的艺术化作她们的另一面肖像:每一笔色彩、每一抹光影,都是对无龄之美的诠释。女性也与时间相伴而行,在新旧交融中塑造多面未来,重新点燃经典不朽的风华,更活出属于自己的无龄之美。
在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本次论坛围绕经典焕新和时间之于女性的意涵进行探讨,邀请嘉宾与艺术家解密艺术背后的故事。LADY淮海相信,时间无法减损经典常青,也无法定义女性的美,她们始终怀揣着对创造力的信念、对艺术和美的追寻,拥抱不断更新的世界与不断更新的自己。不论在哪一个生命阶段,关于艺术的热爱与创造都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Part 1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因为美具有超越时间与文化的共鸣力量。一幅千年前的绘画仍能令人驻足凝视,一座古老的建筑仍能激发敬畏,一部经典的电影仍能拨动心弦。这种共鸣不仅源于作品本身的形式与技法,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情感、思想与人性关怀,而这些正是超越时空的美的核心。正如LADY淮海社群成员在谈到近期引发怀旧热潮的电影《花样年华》时所说:“好的东西总能够抵御时间的流逝,拥有独特的吸引力。”
当一种艺术或者一类思潮发展至巅峰,它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失去价值,也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欣赏和接受,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被解读和再塑造。经典以一种永恒的共通性去链接当下、对话未来,在时代不同的诠释下融入新的语境。
曾经的培文公寓,到上海妇女用品,再到今日将女性们聚集一堂的LADY淮海女性社群——这座建筑是经典,也是艺术和时光的容器,你能看见百年来的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的记忆: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由此滥觞、“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思潮从这里生长茁壮、艺术共创项目“光之容器”诠释今日创造力精神……它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的灵光绽放。
Part 2 老物件的当代叙事:她们与“光之容器”
当艺术作为物质载体,它可以诠释出女性对时间的定义;当艺术获得新的能量,从过去延伸至当下、拓展至未来,女性之美与她们的创造力之光也拥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曾用于培文公寓的玻璃圆柱,2024年在LADY淮海发起的艺术共创项目“光之容器”开启新生:在蔡艺璇、李维伊、屠娟三位艺术家的手中,它被赋予作为建筑材料之外的更多意涵,成为折射今日创造力精神的“光之容器”。经过半年多以来的努力,如今“光之容器”正式于LADY淮海呈现。
蔡艺璇及团队Black Void过往更多聚焦于科技艺术与数字艺术领域,参与“光之容器”艺术共创项目开拓了他们以“旧”孕“新”的头一次。作品《在光中看见你的声音》让无形的声音与有形的光线交织:团队取样了高跟鞋走路、早餐店聊天、打麻将、沪语交谈等女性多元声响,在算法、振荡器、水波以及“光之容器”玻璃圆柱的层层转译之后,这些声音编织起在时光里不断变化的女性群像,以及她们身处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记忆。观众在跨越时代的女性记忆、生活经历构筑的抽象世界中,会感知到具象且柔软的光,它书写着女性视角的灵感,也在百年历史之上刻下新的印记。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历史上的‘光’编织进现代的光影媒介。此外,不同的材质融合在一起,会产生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也为作品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蔡艺璇分享道,她也溯源历史上光在艺术中的表达,从绘画中的光影使用、建筑里面玻璃的使用至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不一而足,最终让不同时代的光跨越时间而交融。
李维伊创作的悬挂不锈钢雕塑《风铃》是风铃与晾衣架的结合。在她看来,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和广义上的“创造”并无云泥之别;而玩赏风铃和晾晒衣物都是女性与阳光、大气的合作;而后者也是上海常见的生活场景。在这件作品中,晾晒物品成为镜面,映照出过路人的面庞,而“光之容器”玻璃圆柱则变成风铃的“坠子”,随风发出声音。作品让观众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日常的家庭劳动,它曾长期与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绑定;尽管当下语境鼓励女性建立社会功绩,却不应以贬低家庭劳动为基础。不论是照顾家人、料理三餐,维系生活的点滴小事始终值得被关注、被肯定的。
从日常劳动和艺术创作之间去建立关联的创作过程,让李维伊十分回味。“作品的结构就像我们平时挂晒袜子内衣的小晾衣架,其中加入了很多小物件,并做成镜子,而玻璃圆柱变成了风铃。”在这次沙龙的现场,上海妇女用品商店还与这位艺术家发起创意联动,推出全球首发LADY淮海伴手礼。
屠娟一直在创作中尝试做材料融合实验,本次艺术共创项目对她来说虽不陌生,但也充满了很多惊喜:“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把建筑材料与玻璃材料进行热烧。由于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中间也经历了多次失败。百年前的玻璃圆柱、水磨石,当两种不同的材料经过高温一起熔烧之后,它们的物质现象产生变化,诞生出新的物质。仿佛是我们重新塑造了它。”
借多种材质的融合,作品《光之融合》探讨的是时间维度以及传承与延续的议题,屠娟在不同材料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寻求物性内在的关联与粘合,并以当代视觉形塑方式,使传统、历史与时间意义的“现成物”在媒介材料自身的历史语义中持续交融、演化。作品的潜文本勾勒出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与当代精神之间复杂而绵延的关系,也揭示出它们相互印证与定义的独特方式。而新的异质诞生于诸多材料错综复杂的化合之下,这也启迪着我们重新去发现“现成物”中那些曾被忽视的部分。
近期,LADY淮海也将为“光之容器”艺术共创项目举办线下展览,观众们可以近距离观看三件作品,与三位艺术家一起捕捉灵光绽放的时刻。
Part 3 时光,是她们焕新创造的能量
经典可以跨越时间,拥有永恒的价值,成为动态的“文化记忆”。它们既是过去的遗产,也是未来的对话者,在时代不同的诠释下融入新的语境。它们往往在完成的那一刻,便挣脱了创作者的意图,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容器——时间越久,沉淀越深。这也意味着,它可以一直被阐释,持续地被赋予新的定义。
三位创作者继而进一步分享对她们影响至深的经典作品,也探讨了在当代创造经典的可能路径。李维伊提到了自己重新解读王羲之书法的经历:早在七八年前,她就想从空间的角度去赋予传统书法新意,她深谙空间中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新事物,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在如今前沿技术的帮助下,如何去找到新的解读让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创造当代经典,我的理解是:创作并非要达到后人永远无法达到的制高点——它应该是一个交汇点,将前人所有的思想汇合在那里,并且向一个新的方向流过去,用它激发更多的可能性。”李维伊说道。
对蔡艺璇来说,“经典”是18-19世纪的钟表工匠们给地球制作的“地质的时钟”(The Clock of Long Now)。与其说它是艺术品,也许称它为工业上的创造更为妥当。艺术家从中获得了关于时间的新认知,也从另一个维度感知到时间的存在:从地球生态的角度去认识时间,而不是从人类短暂生命的角度。蔡艺璇认为,创造当代经典在于用自己的创作去回应时代之下的紧迫议题,而这些议题是贯穿历史且让人能够永恒与之共鸣的。
屠娟同样分享了自己收藏的珍贵老物件,它们是宋代早期景德镇湖田窑遗址里的各种民间物品,比如老百姓用的茶壶、杯子、碗、碟。她还为它们做了一组有时间记忆的壁画作品。屠娟也很热爱国画,在水墨中看到的流动感会让她联想到创作中玻璃烧制的效果,不可预测的变化是未知,也是新生的美。在屠娟眼中,当代经典的诞生基于文化向度的对话,而未来的人能在其中持续地挖掘出深厚的奥义。通过她们的分享,时间与艺术、经典作品的紧密关联更为清晰了。
时光新意,是女性的创造力,她们将时光酿造成推动世界更进步更美好的能量,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无龄之美,在于心境的年轻,在于接纳自己的本真模样。作为百联搭建文化平台,LADY淮海相信:不论是企业家、艺术家、创作者,生活里每一位平凡和不平凡的她都是世界的“塑造者”,她们讲述自己故事,她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持续地闪耀于未来。
光之容器艺术作品展
2025年3月8日-3月28日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451号
一一联合主理沙龙(LADY淮海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