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dis凯谛思联合体赢得“无锡南站及周边片区城市设计”第一名,并将进行深化工作
2025年,Arcadis凯谛思旗下设计公司CRTKL联合多威研究院以及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无锡南站及周边片区城市设计”中获得第一名。
历经30年高速发展,中国的轨道枢纽已深度融入并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其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缺乏活力的案例。若将城市比作有机的复杂网络系统,不难发现,多数枢纽区域缺乏活力的症结,在于枢纽节点效应薄弱或链接机制缺位,进而导致城市生活的复合性缺失,后续发展乏力。
无锡南站项目地处经开区两大生态湿地交汇处,面临周边城市功能空白、需要自我造血的困境。这也为Arcadis凯谛思提供了探索契机:如何以枢纽节点和链接为主导,搭建高度互联的网络结构,赋予南站区域持久生命力与整体的可持续性?
规划的价值观:
最大化枢纽站点的扩散效应,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资产。
南站枢纽未来将集散大量进出城的上班族与游客。规划希望以大枢纽与大生态的叠加效应,从根本上诠释TOD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带动意义。从枢纽站点出发,5分钟步行可达4个不同目的地。这些目的地将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将自主演化,多维度带动区域发展。这种“一枢纽多节点”的模块化网络结构,既具多元包容性,又有足够开放性以应对未来市场变化。
(规划框架图)
(4个方向不同目的地)
一个扩大的多式联运枢纽,一个24小时不停运转的节点
作为一个4线交汇的地下站,无锡南站在集约土地和站城融合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规划提出地下联站、地上联城的原则。一条地下环线将站厅、站前商业以及综合交通场站链接起来。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捷生活服务被布局在环线南侧的下沉广场周边,为每天穿梭在枢纽的工作生活人群提供一个积极的社交场所。
地面层出站向东,流动的站厅屋顶花园跨丰润道延伸,与低空停机坪、游艇码头衔接,构建起水、陆、空联动的多维交通网络。如同一叶未来方舟,多式联运枢纽以极具未来感的造型成为太湖新地标。
(多试联运枢纽效果图)
沿湖展开枢纽客厅,激活湖岸地区
无锡南站让经开湖岸地区从城市尽端跃升为无锡的门户。作为城市的稀缺资产,太湖生态也是本项目近期可依托的最宝贵资源。规划建议沿湖展开枢纽客厅,以多元功能的集聚形塑属于太湖湾的共享客厅。
立德道中轴是未来城市CBD与太湖生态的最主要链接。规划建议在立德道尽端将太湖生态引入场地纵深,构筑科创文旅功能融合的“太湖之窗”。这个特色目的地距枢纽仅300米,步行可达,既拉动沿线科创消费体验,更带动环湖文旅发展。
(太湖之窗效果图)
(从单一生态到生态文化休闲融合)
与奥体共塑体育休闲目的地
位于城市绿肺的尚贤河湿地在将太湖生态渗透至城市内部的同时,也造成了经开区大型公共设施之间的割裂。本次规划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引导尚贤河湿地东侧奥体中心的大型赛事、演唱会客流延伸至南站地区,实现一站式消费?如何协同湿地,建立一个人们想去的地方?
尚贤河湿地的水面被适当扩大,以满足发展皮划艇、浆板等各类水上运动赛事的要求。规划进一步建议在湿地靠近城市主干道的位置增加小规模建设用地。生态型商业街区、湖滨酒店以及水上运动中心等休闲配套与奥体中心以“赛时服务+赛后消费”的模式共塑无锡休闲运动目的地。
(智慧港湾效果图)
以科创内港与生活秀场进一步扩大枢纽影响力
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辐射范围一般以步行600米为标准。南站枢纽偏于场地东隅,需克服其往西辐射逐渐衰减的挑战。
规划以1公里南站中轴与2公里科学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骨架,加强枢纽对外扩散效应。沿科学公园出站往西500米,规划将现状水系局部放大,打造科创内港。内港一方面整合多条南北向枝状水系,形成汇流格局;另一方面集聚多元功能,进一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沿中轴往北,规划以生活秀场完善城市中轴配套。6-7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及商业街区紧邻站点布局,与东侧尚贤河湿地的休闲水街联动发展,共塑太湖湾新的消费目的地。
(科创内港效果图)
以科创与消费融合为目标的场景营造
作为太湖湾科创带上唯一留白的产业用地,本项目周边即无大型研究型机构,也没有高端制造园区可以依托。虽然场地周边有会展、奥体等大型城市级公共设施,但功能体之间各自割裂。未来如何从场地特性出发,做强自身优势,吸引产业集聚?
枢纽周边对轻资产、高交互业态具有天然吸引力——这恰好可成为整合会展、奥体等公共设施协同的纽带。规划希望引导其衍生产业向站前集聚,打破功能割裂的现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联动与交互。Arcadis凯谛思唯有强化枢纽的流量效应,通过打造不可复制的环境优势,才能对需要密集人才交流的科创企业产生吸引力。
在站前数字街区,以“科创+文创”形成的垂直混合生态形成良性循环:水平向布局的商业文创大底盘,在为年轻科创人群定制消费生态与场景的同时,也能凭借这种活力氛围,吸引偏好城市生活的科创公司入驻。
(数字街区效果图)
如同生物进化,城市的发展也是动态、渐进和自组织的。城市设计的使命在于为城市搭建一个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城市得以拥有自己的生命,继续去探索、改变和进化。
在2006年太湖新城的总体规划中,Arcadis凯谛思提出引湖入城,刚柔并济的城市结构。太湖生态第一次被带入城市,多样化的环境让各种活动、事件和项目能够有机地自我演绎。经过19年的建设,经开区(原太湖新城)已经初见雏形。当年的框架也为无锡南站项目在临湖黄金位置的发展埋下伏笔。Arcadis凯谛思希望在这个最生态的地方对未来城市空间做出最前瞻性的思考。
展望未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社会向着开源知识共享、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方向演进。当合作网络的价值超越竞争逻辑,以区域共享为诉求的城市网络赋予场地持久韧性与生命力。随着工作与消费的边界逐渐模糊,枢纽周边“工作即体验、空间即场景”的混合模式将会更受欢迎。未来看起来不会与我们假设的图画一模一样,但将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去演绎。随着更多人的参与、更多子项目的叠加,无锡南站项目的规划框架将不再是静态的蓝图,而是逐步生长为有生命温度、有人性关怀、有生态价值、有深度内涵的有机生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