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潮启2025:未完成之境——馆院协同激活青年艺术实验现场

        作者:admin2025-10-29 22:36:11 来源:当代

          2025年10月25日,新绎美术馆 ×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潮启2025:NOT FOUND——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年度展”在新绎美术馆隆重开幕!

          作为“馆院协同计划”的首个项目,本次展览旨在推动艺术教育资源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深度融合。展览以“未完成”为核心主题,这既是策展人所说的“完成之前的试探”——是青年艺术家在创作岔路口留下的探索痕迹,藏着艺术最本真的可能性与生长力,也呼应了展览所强调的“过程的价值”,体现着艺术家们在未知中叩问、在不确定中挖掘潜能的鲜活状态。展览聚焦青年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展出涵盖影像、装置、绘画等多种媒介的作品,保留了创作中的实验痕迹,直观展现他们在这份“未完成”里的探索姿态与创造潜能。

          (钢琴表演图小字加钢琴演奏嘉宾:赵浚含)

          开幕式伊始,沉静的钢琴演奏作为音符序曲开场,悄然浸润了现场气氛。

          (开幕式嘉宾合影图)

          开幕仪式于10月25日15:00在新绎美术馆正式举行,由新绎美术馆策展部主任李宝泰担任开幕主持。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占权、学术主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爱君、策展人张锰、执行策展人赵素梅以及学生代表等嘉宾先后致辞,共同为展览揭幕。

          (张馆致辞图)

          张子康馆长在致辞中指出,以“未完成”为主题的展览打破了艺术“完成度”的传统范式,真诚地呈现创作的思考轨迹与探索过程。他邀请观众走进青年艺术家的实验现场,共同见证艺术在美术馆开放语境中生成的多重可能。

          (陈院致辞图)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占权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作为实验艺术学院年度展的重要迭代,集中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在“新艺科”建设与“在地性学术+跨界协作”方面的深度探索,体现了学院在青年艺术人才培养上的持续努力。他同时感谢新绎美术馆的支持,使天津美术学院近年学术成果得以延伸与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培育新生力量的重要平台作用。

          (张锰致辞图)

          策展人张锰指出,“NOT FOUND” 直面未知与试错的勇气。他强调,此次馆院协作成功搭建了学院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未来,双方将继续依托社会美育工作站,在展览策划、实习教学与公共教育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美育资源的社会化转化。

          (王爱君致辞图)

          王爱君教授认为,本次展览是馆院协同的优秀范例。参展学生的作品以敏锐的感知回应时代,以真诚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语言表达对现实的反思与探索,充分展现了实验艺术教育的活力与前瞻性。

          (赵老师致辞图)

          执行策展人赵素梅则分享了展览筹备过程中的细致工作与团队协作的经验,揭示了展览背后扎实的学术与实践基础。

          (参展学生图)

          学生代表仲星望的发言则以真挚之情传递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思想能量。

          开幕当天,新绎美术馆同步推出策展人导览及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展览主题与学术讨论。

          (导览现场图片)

          研讨会围绕年度展“创新、跨界、融合”的核心特质展开,设立三个主题议题:“科技语境下的实验艺术”“实验艺术的在地性与公共价值”与“从校园到市场”。三个单元既兼具学术深度,又紧扣实践层面,形成理论与经验的双重对话。

          (学术研讨会图片)

          在首个议题中,嘉宾们深入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议题主持人张锰院长在开场发言中提出,“工业美学与观念艺术的叠加至关重要”,同时警惕“过度科学化的数据逻辑”可能使艺术失去灵魂。此观点在随后的讨论中得到延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葛秀支援引康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思想,强调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与传递生命经验的能力。发言者还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权艺术家运用计算机创作的实践为例,揭示新媒介的本质应被理解为“新的材料”而非炫技的手段,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守护艺术触及人类精神的本源使命。

          第二、三单元的讨论聚焦于艺术的社会角色与文化根基。南开大学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高迎进教授从理论层面阐释“在地性”的内涵,指出它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特定经验的再发现与重申,并精辟总结道:“当代艺术只有在面对观众时才真正生成意义。”建筑师梁小宁则从中国“实验建筑”二十年发展史切入,通过回顾王明贤先生策划的“土木展”等重要事件,生动展示建筑如何从形式追求转向关注“材料性、空间性与建造”的本体问题,从而获得深刻的在地基因。

          张子康馆长则从美术馆运营视角出发,鼓励青年艺术家摆脱“小心翼翼”的创作心态,让作品在公共空间中成为与观众互动的“装置”,从而完成其社会意义的另一半。

          研讨会还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实践导向的成长建议。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年前的毕业生、青年艺术家臧坤坤分享了从传统绘画转向新媒体艺术的历程,坦言最初对科技艺术的迷惘,但最终领悟到“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点,并做到极致”才是艺术的核心。生态艺术家张天怡则分享了构建“数字名片”、阐述作品逻辑与拓展社交网络的重要经验。

          来自美术馆实践一线的天津海河美术馆创始人王海英与馆长于向溟则从市场层面提出中肯建议:前者强调“主动沟通的重要性”,后者提醒青年艺术家在自媒体时代需具备“找钱的本领与勇气”,在推广自身的同时保持艺术的真诚与独立。

          面对这些现实建议,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研究方向研究生导师孙鹏副教授从教育角度作出回应,介绍了以“咖啡”为主题的社会介入课程,并宣布成立“社会性艺术工作室”,旨在将课堂延展至社会现场,践行博伊斯“社会雕塑”的理念,培养能够与时代共振的艺术实践者。

          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集体动员。它清晰地展示出:实验艺术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仰望科技星空,又能深耕生活大地,并敢于在复杂现实中开辟自我路径的创造者

          通过此次“馆院协同”,新绎美术馆进一步深化了其作为开放学习场域的公共职能,持续构建支持青年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推动“研究—教育—展示”体系的良性循环。在“未完成”之中孕育无限可能,让艺术在生成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悉展览至2026年3月22日。

          展览现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7(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