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少儿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少儿艺术网
才艺培养
素质教育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运动游戏
听说读写
家庭教育
名人故事
民间传说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童话故事
成语故事
艺术课堂
首页
|
儿童故事
|
少儿教育
|
健康中心
|
童画秀场
|
艺术常识
|
网上课堂
|
名作欣赏
业界新闻
•
美术展讯
•
名家推荐
•
最新专题
•
名人访谈
•
艺术评论
名人故事
•
民间传说
•
历史故事
•
神话故事
•
寓言故事
•
童话故事
•
成语故事
才艺培养
•
素质教育
•
行为习惯
•
性格心理
•
智力开发
•
运动游戏
•
听说读写
•
家庭教育
常见疾病
•
护理保健
中国风
•
水彩画
•
油棒画
•
版画
•
科幻画
•
装饰
•
线条
•
素描
•
速写
•
漫画
•
专场
美术理论
•
艺术技法
•
艺术知识
•
美术史论
艺术赏析
•
网上课堂
•
少儿美术
•
动画片
艺术素材
•
国画
•
油画
•
书法
•
版画
•
素描
•
水彩
•
水粉
•
硬笔
•
印鉴
[09月26日]
《恋爱盲盒》沉浸式互动交友舞台剧媒体预热宣发稿
[09月26日]
第15届宋庄文化艺术季9月28日启幕 从“节”到“季”打造全域艺术盛宴
[09月24日]
初秋轻户外偶遇小确幸 佳能EOS R7实拍体验
美术史论
悲剧的诞生第五部分 尼采
第五部分 二八○、供思索者用的建筑物 内省是十分需要的。故而我们的大都市特别缺少一样东西——一个能让人沉思而又安 静、宽敞与延伸极广的场所,这场所要有高而长的柱廊,以便在恶劣的天气与烈日下亦可活 动;那里不能有车马及人声的喧嚣,更禁止任何大声的祈祷(即使传教士也不可以),这 样,整个建筑物及其气氛方能表现出一种自我灵交和与世隔离的庄严肃穆。 当对于生命的沉思取代了对于生活的信奉唯谨的态度时,教会垄断个人反省的时代便已 成了过去,而教会所建立的一切也表达了这种想法。我不知道我们怎么会对教会的建筑物表 ...
[详细+]
2010/05/17 16:50:27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悲剧的诞生第四部分 尼采
第四部分 一六六、在属于自己的社会中 在天性与历史各方面均和我相接近的一切,不断地向我诉说、赞美我、安慰我且激励 我;于是其他的我都没有听到,即使听到也立刻就忘掉了。 我们只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社会里。 一六七、厌世与博爱 我们对某些人无法了解与接受时,就认为他们是有病的。厌世是太过于渴望博施济众与 “同类相残”所导致的结果——但是,是谁叫你把人类当作牡蛎般地吞食的呢,我的哈姆雷 特王子? 一六八、关于病人 “他的情况很糟糕!...
[详细+]
2010/05/17 16:50:07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悲剧的诞生第三部分尼采
第三部分 一一七、良知的群体刺痛 人类在过去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岁月所遭遇到良知意识上的刺痛是有别于今日,人们只对 某个意念或某个动作有反应,而且都有自尊心。法理学的教授们均是以个人独立与适意的情 绪来作为探讨的缘起,好象权力的根源从初始便存在了。但是在整个人类生命漫长岁月中, 没有比感觉到自身的独立无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独行,要感觉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谁,也 不受谁的指使,只是单纯地代表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惩罚,而无乐趣可 言,他注定“要成为一个个体”。自由的思想被...
[详细+]
2010/05/17 16:49:48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悲剧的诞生第二部分 尼采
第二部分 二○、愚昧的尊严 数千年以来,凡是人类所作的最细心的事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因为这样,细 心将失去它所有的尊严。固然细心确实是必需的,也将是普遍与平常的,而一个较为挑剔的 尝试会觉得这个必需性等于是一种粗俗。正如同一个真理或科学的专制将会提升虚伪的价 值,细心的专制也能促使一个崭新而高尚的人类变成十分杰出。 追示高尚——那也许意味着一种愚行。 二一、致无私的教师 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被称为“善”,并不是因为那德行对他本身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 ...
[详细+]
2010/05/17 16:49:27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悲剧的诞生第一部分 尼采
尼采 著 第一部分 一、存在客体的导师 无论我以善或恶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每个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刻意倾力 保存人类。这当然不是出于任何对人类同胞爱的情操,而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没 有任何比这本能更根深蒂固、更冷酷无情和更不可征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质。 虽然我们早已预备习惯用一般短浅的眼光去严格区别我们的邻人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善的或 恶的。但当我们来做一个统计,并且多花些时间思考整个问题时,将不敢相信这种界定与区 别,最后便只得不了了之。即...
[详细+]
2010/05/17 16:49:09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西方形式主义艺术心理学
斯蒂芬·纽顿(Stephen J. Newton)是英国艺术心理学家和画家,任教于北昂布瑞亚大学,其学术专著《绘画的心理特征与精神分析》于200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七章,研究当代艺术心理学的理论前沿,涉及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形式主义、象征主义、抽象艺术和后现代的艺术心理学。这里翻译的是该书第二章《艺术的形式语言》的前三节,《形式》、《率意形式》和《率意形式的感知》(第四节《知觉中的结构压抑》因篇幅过长未译),主要讨论艾仁椎格有关“率意形式”的理论。安敦·艾仁椎格(1908-1966)是奥地利裔英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他在名著...
[详细+]
2010/05/17 16:44:43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曹葆华 译)
9.ART AS COMMUNICATION OF FEELING: LEO N .TOLSTOY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 《什么是艺术?》 美学上所有的“美”的定义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认为“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完善”的表现之一,而绝对“完善”是指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第二种认为“美”是我们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 接受第一种定义的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和研...
[详细+]
2009/11/20 17:11:54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潘知常: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1998年岁末,〖光明日报〗专门邀请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刘纲纪先生与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分别撰文,并展开争鸣,更意味着这一争鸣的趋于高潮。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
[详细+]
2009/09/09 16:56:53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作者:邱紫华)
原始思维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思维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 有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长期保持着这种思维形式, 有的民族在发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则逐渐淡化了这一思维形式, 前者如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 后者如希腊民族。原始思维对印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这一影响表现在美学观念方面, 就是它导致了印度美学的若干重要特点的形成, 例如印度美学的 “灵肉双美”的特征、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印度美学所追求的“韵”和“情味”品格, 以及印度艺术的象征性、想象性、意会性、主观性等特点, 可以说都同原 ...
[详细+]
2009/09/09 15:16:54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在日本的文学史著作中,“诗”、“歌”经常相提并论, 但它们是两个概念。“诗”是指汉诗, 即用汉语并按照中国诗歌的规范写作的诗;“歌”指和歌。和歌原本是日本最古老的民俗活动中的口头文学形式, 它最早的形态是原始时期男女相悦相恋时所进行的“对歌”(日语中称之为“歌垣”)。这种民俗一直保持下来, 平安时期的贵族男女在结婚之前也要进行和歌赠答; 平安时期以后, 这“对歌”发展为“和歌比赛”即“...
[详细+]
2009/09/09 15:16:28
来源:
网络
编辑:
少儿艺术网
上一页
1
...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美术史论
/导航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亲子相册
汲晗铭
年龄:
9
家乡:
山东菏泽
小涵涵
年龄:
3岁
家乡:
深圳
嘉多宝
年龄:
2岁
家乡:
南京
名家推荐
陈寅
安士东
王立杰
李建华
李波
段渊古
田亚洲
李富贵
孙旭
才艺培养
三首才流传开的2008童谣
孩子从小涂鸦好处多
五岁前学双语易患口吃
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资”
什么是宝宝成长"最佳期"
宝宝说话需掌握的技能
让孩子有悦耳动听的嗓音
能否成琴童家长因素有一半
联盟站点: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少儿艺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SEYSW.CN
,
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