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展望
——“薪火相传——漓江画派二十年·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述评
漓江画派已经走过了20年。对于美术家个体而言,20年意味着一段漫长而珍贵的创作时光;而对于画派而言,
20年意味着的则是迈出步伐、站稳脚步和继续前行;当下,漓江画派和诸多广西青年美术家正紧密地关联着。近日,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联、广西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广西美协、广西书画院、桂林美术馆联合承办的“薪火相传——漓江画派二十年·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在桂林美术馆举办。在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的基础上,此次展览汇集了30幅特邀作品和70幅评审入选作品。在展现漓江画派名家黄格胜、郑军里、雷务武、韦俊平等人的艺术风采的同时,较为全面地呈现出青年美术家们近年的创作风貌。正如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韦俊平之言:“本次展览旨在检阅漓江画派青年创作队伍的实力,挖掘和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漓江画派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展现日趋变化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的同时,青年美术家在创作本体上也呈现出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的探索,显现出可贵的创作活力。诸多征稿入选作品总体上呈现出青年美术家对形式语言的关注和对日常生活、区域文化的深入观察——这是他们对以往漓江画派关注地方风景、民族风情与社会生活的创作方式的继承与吸纳,这些因素体现在入选作品的多个方面。
就入选作品的主要类别而言,版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青年美术家对艺术图式、文化符号的关注和对地区文化生活的深入,如利国杰在《祈祷》中基于“手”的古典图式对版画形式语言进行现代探索;谭鸿超的《忆·阳光下的侗乡》在关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对侗族服饰图案与民族生活进行的整合式表达;段弘润的《渔船上》以丰富的版画语言刻画出渔民日夜出海所留下的劳动痕迹,还原出渔民劳作的生活情态。
水彩画体现出青年美术家对水彩画语言的扎实掌握与积极探索,如在《热闹的交响乐》中,王志慧通过浓烈的色彩对比和对描绘对象的几何式提炼,构造出了颇具装饰意味的丰富画面;在《穿林破竹》中,赵浩辛通过生动的色彩与平面化的风景处理,构造出人们户外骑行时的开阔瞬间;杨玉均在《博弈》中基于对水彩材料的个人化运用,以有意味的留白和对画面构成的细致安排,描绘出体现个人情思的静谧场景;郭土在《绿色行者》中通过对观察对象的表现性重构,呈现出城市一角的视觉景观。
此次展览的中国画显示出青年美术家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关注和对国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在《歌振林樾》中,伍世龙以个性化的笔墨和画面安排,对少数民族山间对歌场景进行了生动描绘;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吴焉榕以颇具想象力的现代水墨语言勾勒出跳水者在山水之间的穿越情景;在《日出前,黄昏后》中,闫国庆以三联切分对应时空的方式,对传统花鸟题材进行了现代处理;在《趁圩》中,旷玮展现出对民族地区圩市情景的细致观察。
本次展览的油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艺术家们对生活场景的关注,如韦骍的《金沙角·之一》、罗晨乐的《邕宁街市》、钟竞翔的《城市节奏》以日常视角和现代艺术语言描绘城市的瞬间,常贵翔的《一抹阳光》、谢薇的《美好的一天》基于个人视角对生活空间进行重构……当然,在展现新生代艺术家创作能量的同时,部分入选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显示出了宝贵的深化可能——青年艺术家仍可以继续对传统形式语言作进一步探索,对文化意象在符号化表达之外的可能性深挖,对民族民间精神文化世界作出深入体察。
就展览本身而言,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透过特邀名家作品看到漓江画派艺术家一直以来在作品中包含着的和地域文化、地区景观的深刻关联,也能从入选作品中看到青年美术家基于新视角的个人创造。“特邀加征稿”的形式,实际上清晰地呈现出老一代美术家与青年美术家之间的学术脉络——作为广西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漓江画派一直以来在广西美术人才培养事业上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也是“薪火相传”这一展览主题的意义来源。此次展览的举办,既是回望,也是漓江画派对今后发展的展望:从2004年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开始,漓江画派在2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以及画派对青年艺术家的重视与鼓励,或许正是漓江画派能够坚定地走到今天的一项重要凭依。
展览期间,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漓江画派促进会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桂林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走向未来:漓江画派青年画展之艺术气象”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各方专家学者在关注参展作品的同时,对“现代中国语境下画派的意义”“地缘性美术与地区美术的再发展”“漓江画派的史论梳理”“漓江画派与时代特征”等多个新老议题展开了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专家们总结了漓江画派过去发展道路中的许多情形,并一致倡议,漓江画派应在未来发挥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新生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对画派自身的理论构建,深入挖掘画派的时代内涵和学术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自身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