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论龚贤山水画中的荒寒之境

        作者:王玲2024-12-03 09:22:47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 [清]龚贤《八景山水卷》(其一)

            (2/2)[清]龚贤《千岩万壑图》(局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摘  要】荒寒不仅是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也是古代山水画独有的审美趣味,是画家关注自然时内心和环境相融产生的一种情绪表达。从先秦的老庄哲学,到魏晋的玄学,以至后来的禅学,无不体现着荒寒之境朴素的宇宙观。荒寒之境被古代山水画家当作高雅绝品的追求,在不同画家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该文主要论述龚贤作品中荒寒之境的体现和他独有的审美观。

            【关键词】龚贤;荒寒之境;艺术特色


          中国画中的艺术境界——荒寒之境

            中国艺术历来重视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提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将境界形态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1]。”他的境界说既吸纳了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又融入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中国,荒寒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超然境界,是文人画独特审美趣味的体现。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2]。”文人画家历来对鲜艳、浓郁、热闹的气氛采取冷漠态度,相对更加迷恋冷逸孤寒的意境。八大山人、倪瓒等画家的画中都有此境。

            荒寒之境的特征

            王维是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他的山水诗充满禅机,通过诗画结合表达空寂、淡远、荒寒的意境,有很多以寒入画的作品,以至董其昌称其为“南宗之祖”。王维酷爱雪景,追求雪后苍茫寒冷的意味,创造荒寒雪景的氛围。他所推崇的寒意成为文人画的重要境界特征,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后来的学习者多以他为标杆,追寻其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和具有禅意简淡的山水画境。

            唐代一些山水画家也力图以水墨的表现形式渲染荒寒寂寥的境界。明代傅山曾说:“何奉富贵容,得入冷寒笔[3]。”到了五代,这种荒寒趣味更加普遍。南宋画家如马远、夏圭等人也都是表现寒林雪景的高手。至元四家、四僧的时候,已逐渐形成中国画独有的荒寒艺术境界。中国画的荒寒意味,不仅体现在山水画中,在其他画科也有所体现。因此,荒寒在中国画中不是某种偏好,而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倾向。文人画家在此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生命家园和精神寄托,能展望到无穷绵延地蕴藏在人类心中的旺盛生命力。

            提到荒寒,人们习惯性将荒寒与孤独联系在一起。用寒冷表现画家孤寂悲凉的心态,这种例子在美术史上比比皆是。尤其是文人画一脉,荒寒之境是一种纯净清冷的世界,意味着冰清玉洁。诗中所写的“雪满青山掩画船,中流泛泛水如莲,无端棹入冰壶去,一片清寒万里天[3]”正应了此境。八大山人的冷逸、云林的纯净,无不是在诠释这种境界。

            荒寒之境在龚贤山水画中的体现

            以画种来区分,山水画与此境更接近。山水画是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龚贤一生作画唯在山水。他说:“画固多类也,山水为上。山水无声之诗也,可以托意深远[4]。”气韵乃山水画的灵魂,丘壑是其基础,意境是其桥梁。龚贤画中给人的意境是荒寒和孤寂的。这种荒寒既是龚贤画面呈现的面貌,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龚贤的荒寒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他所描绘的丘壑不是一个特定时间点具体的山水面貌,而是经过主观处理的,呈现出他意向的山水,具有强烈的非现实感,画面始终有一种孤寒的境界。这足以看出龚贤性情中的清高和纯净。龚贤对于超时空的理解是这样的:“无山不隐还丹客,是路唯通访道人。底事桃花长不落,四时皆为唤芳春[5]。”在时空的维度上,再绚烂的桃花也是会凋零的,唯有心灵彻悟,桃花才永不落。龚贤的作品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花开花落的有限存在,从而遁入金刚不坏的永恒世界。

            龚贤有《芦中泊舟图》,今藏首都博物馆。上有题诗道:“青天无尘,明月长新,居可结邻。屋平者水,踏亦嶙峋,风止则均。不陋今世,不荣古春,惟芦中人[5]。”“无人之境”是文人山水画追求的境界,历代山水画家的画面中都有所追寻。这种高格调和超脱的象征,已成为一种文人画的标签。如元四家创作的作品虽以真山真水为参照,但呈现的面貌已脱离至真山水。无论春夏秋冬,呈现的都是清淡、冷寂的荒寒之感,给人一种“无人间烟火”的气息。倪瓒于此有卓越的创造。其他画家如梅清、八大山人等都有此境,但真能窥见其中秘意者罕有。

            龚贤的《千岩万壑图》中有云、烟树、泉石、桥亭、扁舟、茅屋这些意象,唯独没有出现人的身影,似乎有人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超时空的境界,把人拉回现实世界。画中鸟类、虫鱼也未曾出现。龚贤抹掉了一切动的生物,营造了一种绝对的静,足以说明他表达的画面意境。这种空境,和禅有某种相通之处,能把人带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通过对自然的直觉体悟,感受到生命本体的存在。

            元代画家倪瓒在诗中写道:“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宗白华曾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寄而常照,照而长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6]。”龚贤曾对自己的作品如是说:“他人画者,皆人到之处,人所不到之处,不能画也。予此画大似人所不到之处。即不然,亦非人常到之处也[7]。”可见,他所追求的是荒寂世界和清净的无人世界。

            龚贤的《柴丈画说》有言:“冷非薄也,冷而薄谓之寡,有千丘万壑而仍冷者,静故也[8]。”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是“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境界。因此,他把艺境的最高表现置于禅境之中,直指生命的本源。龚贤曾言:“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晋唐宋人,则得之矣[9]。”龚贤全身心投入山水林泉创作,直达人的最本真纯净之处。这也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龚贤的绘画面貌是他长时间在自然中流连,对江南山水观察体会后和心灵产生的审美直觉,是真性自然流露的笔墨语言。画面中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和荒寂的画面意境体现,大概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直观写照,体现了龚贤精神世界的纯粹和真性。

            龚贤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面貌。不是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亦不是“四王”的简淡萧散情怀之风,而是扎实、稳健,追求自己的艺术,已到达极致的厚重之风。他的画一定意义上是“实”的,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充实之为美”,如是体现。丰满而坎坷,更像他人生的写照。厚重而朴实,也是他性格的一种体现。

            龚贤的作品没有当时文人墨戏的面貌,这从另一面可以看出,他是追求“理”的,不是完全的感性存在。这也是他长期对传统思考学习的表现。龚贤在《课徒画稿中》论述:“要之至理无今古,造化安知董与黄[9]。”他以倪瓒、黄公望为游戏,以董源、巨然为根本,坚持向古人、传统、自然学习,以“一点”为升华,“一画”为根本,笔笔升发,逐渐以“白龚”过渡到“灰龚”,最后形成区别于任何人的“黑龚”面貌。

            虽然龚贤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浑厚结实的,但并不能说他对于空灵有所忽视或偏重。龚贤主张“惟有空灵,故有实在”。这不是说他主张追求空灵一路。龚贤理解了虚实的精髓,他不是追求表面的空灵,而是追求深层次的“空”,是超越于表象之外的心灵层面的东西,从而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他重视实景,重视画面的“厚”,重视结构的“繁”,更重视画面空灵的意境,使形式的厚重和意境的空灵相得益彰、虚实相间。

            中国艺术重空灵之妙,如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0]。”在这过程中,龚贤的作品逐渐削弱无关紧要的线条,摆脱线的束缚,回归笔墨单纯的状态,由最质朴的点塑造出了浑厚静穆、令人向往的山水空间。

            龚贤对于丘壑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山水画即是看山、看水,画山、画水的艺术。人们眼中的山水多是被人“对象化”的山水。绘画中的山水应是觉性中的山水,而不是通常我们见到的山水。这种境界类似禅宗所追求的“山是山,水是水”显现的山水。这种“觉性山水”不是我们的技巧多么熟练,描绘多么精细具体能体现出的。只有在纯粹的体悟境界中才能显现,是人的灵性、思想和阅历交融后的直观的流露。正如他在文中说的:“如可忽有山河大地?”更像是禅宗中的“顿悟”,丘壑为我灵悟所开,是清静本然的觉性中的真性呈现。“不必以丘壑为丘壑,一木一石,其中自是丘壑[11]”,是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观点。他强调超越具体的丘壑,回归于人的内心世界。画山水不只是画绵延的山之姿态,而且是画山川变幻的气韵意境,这和人们常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境界一样。

            结语

            山水画中“气韵”排第一。元代以来,文人画所说的“气韵”与前代有所不同。它不是谢赫六法中人物的生动传神,亦不是受两宋理学影响的生生之趣,而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生命的感觉和智慧。可见,龚贤的作品尤其重视气韵。

            《尔雅·释草》对“秀”的解释是:“荣而实者谓之秀[12]。”秀不是美、巧、媚、俗,是内在的“实”而产生的“荣光”。龚贤画中层层多遍积染出的厚重之势,黑中透出空间中的明丽,即是此种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3.

            [2]陶明君.中国画论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3]金宁.《文艺研究》四十年论文选1979-2018(第二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

            [4]上海书画出版社.龚贤研究(朵云63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5]张卉.龚贤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6]宗白华.生如蚁美如神 怎样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21.

            [7]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8]龚贤.龚贤山水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9]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张涵,史鸿文.中华美学史[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

            [1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2]谭飞.汉字溯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9(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