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图(国画) 106.7×61.8厘米 明 王谔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雪诗篇和美不胜收的雪景绘画。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此后,历代名家大师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壮丽多姿的雪景,也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风雅趣事。
雪夜扁舟为尽兴
明代画家戴进的《雪夜访戴图》,是根据《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而创作的。《雪夜访戴图》,设色,绢本,纵141.5厘米,横81厘米。画面上山峰巍峨,积雪深厚,葱茏的松竹之上披上了雪花。松竹深处的房舍灯火通明;近处的古树树干粗壮,树枝遒劲有力,或浓墨渲染,或淡墨勾勒,粗细变化错落有致,上面挂着坚硬的冰凌;茫茫的寒夜,天空更显寥廓,一轮皎洁的冷月高悬,增添了冰天雪地的严寒气氛;曹娥江上也是灰蒙蒙一片,水波涟漪,两只扁舟并行,王子猷端坐船舱内,悠闲自得,尽管笔墨简括,但是高傲不羁的人物神情跃然纸上。整个画面构图和谐,水墨淋漓酣畅,技巧纵横,笔致细柔,气韵生动。该画表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由此可见当时士人崇尚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千百年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寓意吸引众多书画名家泼墨丹青,寄情于画,创作出许多不同版本的《雪夜访戴图》流传后世。
踏雪寻梅求佳句
明代画家王谔的《踏雪寻梅图》,绢本,设色,纵106.7厘米,横61.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踏雪寻梅图》不仅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充满诗意的作品。它展现了王谔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同时也表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情趣。
王谔一生主要学习南宋马远的画法,就其画法当属浙派。构图上大胆取舍剪裁,主景往往仅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且置于一隅。画面上让出大块空白以突显主景,跟主景形成虚实相生之状,予人以玩味无尽的意趣。画树石多着烟雾之态,势如泼墨。《踏雪寻梅图》以其独特的设色和细腻的笔触,彰显出明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巍巍雪山,层峦叠嶂,奇峰林立。大雪覆盖下的贞松劲柏挺拔苍翠,生机勃勃。前景的两株古梅盘根错节,主干粗壮,树冠枝丫重叠,虬曲刚劲,大雪之下梅花点点,暗香疏影。一主三仆,顶风冒雪,步履维艰,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生动描绘了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画卷上,王谔以工整的楷书款署:“臣王谔写”,体现了对皇家艺术的敬畏和对自己画艺的自信。画卷上还钤有“御府图绘之记”朱文印,这是皇家珍藏的印记,进一步提升了这幅画作的价值。
踏雪沽来酒更佳
清代画家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于书画世家。其绘画以山水为主,融会南北诸家之长,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再加上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六家”,并开创了“虞山画派”。他的《踏雪沽酒图》描绘的是山高林深、银装素裹的壮丽冬景,讲述的是打酒买鱼、寒夜饮酒的故事,而表达的却是恬淡寡欲、高风峻节的士子情怀。
画面上暮色沉沉,雪山皑皑,寒林寂寂,一派粉妆玉砌的江南景色。渔人早归,宿雁低飞,一片静谧。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主人遣童沽酒,江边买鱼,或是家中来友,置酒待客,抑或是漫漫冬夜,拥炉自斟。画面结构严谨,苍茫浑厚,山谷中一条溪水从远方流来,蜿蜒曲折,将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一桥飞架连接两岸。群山逶迤,寒林萧瑟,庙宇、房舍、店铺、渔船穿插其间,错落有致。渔船登门送货,岸边仆从打伞前行,尽管人物很小,但其神情形态具体生动,透露着生活气息,连同奋飞的雁阵为寂静的雪山寒林增添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