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师生设计的《故宫色彩系统指导手册》(手册内页节选)
在2024年持续深化的“优化调整学科布局”中,面向未来的学科成为重点发展对象。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其中既要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也要有扎实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至今已发展5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2019年,北师大计划筹建未来设计学院;2021年,未来设计学院正式成立并招收首届研究生。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里的新兴学院,短短五年内实现了本硕博层次齐全。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设计学院的创院院长高鹏看来,在这5年里,未来设计学院一直尝试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科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与调整,学院非常关注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推进科产教合作,推动设计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
学校的使命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未来设计学院深知这一点,并从入校之初便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
自成立之初,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便以PBL(项目式学习)模式作为学院的核心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该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邀请全院师生共同参与,以现实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聚焦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跨学科融合,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每年举办的教学成果展,充分展现了学院在跨学科合作、科产教融合、创新设计教育领域的深度探索与成就。该展览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学生在校实践的成果呈现。在过去五年里,学院成功完成了超过40个“PBL大挑战”项目,从最初主动寻求与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到2024年收到180个项目合作申请。这些项目类别丰富、领域广泛,项目内容跨越设计教育、传统工艺再创新、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
只有具备对未来的前瞻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在建院之初,未来设计学院就深刻认识到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科研方向上,学院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新路径。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学院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为此,未来设计学院搭建了“未来设计种子基金”这一开放式平台,支持并吸纳能够展现未来设计趋势的优秀项目及团队。在学院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很多对于未来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词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不断拓宽教育的边界与深度,才能更好地培养能够应对复杂社会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如果说PBL是未来设计学院的“第一板斧”,那么接下来的“板斧”则让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更具未来性。积极探索设计教育改革,通过构建“设计+”课程体系,突破传统设计学科边界;以“未来实验室Future
Lab”和“工坊Fab
Lab”为主题,打造新型实验室;开展国际化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学院目前已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美国加州艺术学院、韩国弘益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南洋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以及多层次的交流互访活动。
高鹏表示,学院希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创新人才,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设计技能和跨学科知识,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复杂的设计挑战,推动设计创新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进一步助力中国设计在全球设计领域崭露头角。
在粤港澳大湾区扎根,并逐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跨学科设计教育新范式,这是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的责任,也是契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设计学院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设计产业项目,为区域发展贡献设计智慧与力量。
在具体的实践中,未来设计学院深入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元素,将其融入设计教学,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设计人才。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设计创新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这不仅是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的使命愿景,也是学院五年发展历程的精彩注脚。高鹏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设计不仅仅是艺术造型的表达,更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实践,推动设计教育的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