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三灶王》
小年,又称祭灶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南方与北方过小年的日期有所不同,但小年祭灶是南北方共有的习俗。而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灶神年画,既是实用的农时日历,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寄托着人们家宅平安、生活富足、增寿延年等美好愿望,已经深刻融入民间的社会生活。
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发轫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年画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杨家埠年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其中的灶王爷年画特色鲜明,有单座、双座和三座灶。如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收藏的清代木版套印年画《三灶王》为两层,上层为灶神及两位夫人,皆盛装礼服捧圭端坐;下层为文财神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两旁装饰八仙图像。其收藏的另外一幅清代木版套印年画《大灶王》则是三层灶,上层为财神,中层为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下层为宅神,案前有鸡犬及聚宝盆,意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我国祭灶习俗由来已久,古籍关于灶神的记载很多,出现了不同版本、不同姓名的灶王爷。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有“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引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众多版本中,最有影响的灶王爷姓张名单。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四》记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人们还根据世俗生活和人情爱憎,编出许多有关灶神的传说。其中,《张郎休妻》的故事流传广泛,并被编成戏曲传唱:富家公子张单娶妻郭丁香,后抛弃,娶了李海棠。郭丁香历尽艰辛,依靠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幸福生活。张单却因不擅长持家遭遇天灾人祸,家破人亡。一天,他讨饭到丁香家门口,丁香感念旧情,拿出好饭菜招待他。张单羞愧难当,投入灶膛自尽。上天念他悔过,封为灶神。
关于祭灶的时间,历史上有几次变化。腊月祭灶应始于汉宣帝。《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宋代以后,祭灶的日期便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纸钱,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到了清朝,北方民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因为清宫里祭灶是在此日。《清史稿·礼三》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远离朝廷,则继续沿用旧历,即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清代杭州人金农有《腊月廿四日江上无事因出家酿邀诸邻小饮》云:“依然敦汉俗,祭灶请比邻。”
历代祭灶食品不尽相同。《荆楚岁时记》说:“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至明清时期,祭灶食品主要为糖瓜和灶饼。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说:“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清嘉录》说:“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胶牙饧即胶牙糖,也就是麦芽糖,关于人们祭祀灶神要用胶牙糖的原因,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如此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黏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祭灶是送走灶神,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另外,传说玉帝在腊月二十五要下凡视察一番,检验灶神的汇报是否真实,所以这天民间有迎玉帝的风俗。《清嘉录》云:“腊月二十五日相传为玉帝下降之辰。察人善恶,各设香案迎上,谓之接玉帝。”玉帝在人间视察5天,到腊月三十日回到天宫,该日,灶神也要回家,所以有“送玉帝、迎灶神”之俗。为迎接灶神,必张贴新的灶神像。十里不同俗,我国有的地方是在上元夜(正月十五夜)
接灶神的。《清嘉录》载:“《常昭合志》亦云:‘上元日,家和米粉为丸,以接灶。’”
一张年画里,除了灶神形象,还可以融入多种元素,比如有的画着牛郎织女图,表现农耕生活及爱情故事;有的画着菩萨、善财龙女、韦驮、八仙等各类神仙,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更多的画着聚宝盆、摇钱树、香烛花瓶、状元及第、四季平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不少灶神年画眉头部分都印有新一年的日历,记载着岁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提醒人们根据时令进行农事耕种。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