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会讲故事的中国画

        作者:admin2025-01-26 08:10: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富贵寿考图 (纸本设色) 146×78.4厘米 清 钱慧安 天津博物馆藏

          中国画演进中,关于人物叙事的故实画由来已久。关于“故实”的起源,早在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上》中便已提及:“赋事行刑,必同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三国时期韦昭在校注中称:“咨,谋也;故实,故事之是者。”很显然,故实画不止于叙事,还承载着宣扬“是”即教化的社会功能。隋唐及两宋时期的故实画,莫不如此。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以人物故实为主题的绘画相较于山水和花鸟而言,已逐渐式微,但其传世作品的数量仍然不可小觑,其叙事与教化的功能也一直得到延续。这些故实画,如其故事发生在前朝,一般都有相关母本,或无母本参照,亦有文献描述,故无论是传移模写,还是想象图之,均有本可依。从造型和绘画技法上,则有所变革,有的甚至与前朝有云泥之别。在数量可观的明清故实画中,笔者选取了《采薇图》、《伏生授经图》、东山系列故实画、《萧翼赚兰亭图》、《卢仝烹茶图》、郭子仪故实画、《东坡笠屐图》和《追欢得禄图》八组绘画,或溯其源流,或谈其鉴藏,或析其摹本,或悉其流变,或读其寓意,力图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明清故实画的嬗变与涵义。

          李唐的《采薇图》讲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的故事。由此图出发,延伸至该图的鉴藏、流传及衍生之其他绘画。晚明以降,《采薇图》出现众多的摹本。在图像制版和印刷尚未引入中国之前,对珍贵书画的摹写是书画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原迹的一种保护,但另一方面,这些摹本往往成为作伪者牟利的重要工具。创制摹本最初的目的无论为传播与保护李唐《采薇图》,还是好事者谋取利益,客观上都对“李唐本”的图式及伯夷、叔齐的故事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而伯夷、叔齐的人格魅力也是此画及其摹本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采薇图》所彰显的政治意涵乃是宋高宗时代理想化臣子的典范,受到历代执政者及士大夫的认可与推崇。正是基于对《采薇图》的各种图像解读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以李唐《采薇图》为原型的诸多摹本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

          《伏生授经图》讲的是孔子再传弟子伏生保护及传播《尚书》的故事。画中人物有伏生、伏女及晁错。自汉代以降,隋朝的展子虔,唐代的吴道子、王维,元代的戴淳,明代的杜堇、陈鹄、唐寅、崔子忠、魏汝清、陈洪绶,清代的黄慎、杨良、罗聘、沙馥、陈崇光、费丹旭、改琦、黄山寿、俞达夫和近现代的孙墨千、徐砚等名家均画过该主题画。有相对固定的人物和造型,却没有固定的图式,成为诸本《伏生授经图》演进的主要特点。在绵延千年的《伏生授经图》中,我们不仅看到儒家思想通过绘图的传播,看到传统知识分子探求真知、赓续文脉的人格魅力,看到历代画人对这一文化传统的追捧与高扬,也看到以此为主题的故实画的传承与不同流变。

          东晋的淝水之战演绎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典出于此。这场战争的幕后主角是谢安,由此而演绎的故实画大多与其相关。在美术史上,以谢安为中心,自宋元以来生成众多的故实画,如东山高卧、东山再起、东山草堂、东山别墅、东山携妓、东山丝竹、东山赌墅和东山报捷等,这些画不仅是谢安一生主要业绩的写照,更是图像叙事与艺术嬗变的重要素材。以谢安东山系列为主题的故实画,肇始于元,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偶有所见,到了清代后期及20世纪前期,出现鼎盛时期,任伯年和傅抱石成为两个时期的代表。这些绘画的起源与演进的过程,显示后世对谢安的敬仰与缅怀,但其题材所表现出的潇洒豁达与临危不惧的气度以及长寿、福禄、捷报等吉祥寓意,迎合了晚清以来受众的需求。在以谢安东山系列为主题的故实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谢安所受到的尊崇,更看到了故实画演变与发展的轨迹。

          “萧翼赚兰亭”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指使大臣萧翼诓骗《兰亭序》的故事。李世民痴迷于王羲之书法,对其流传的墨迹情有独钟,尤其对名迹《兰亭序》是欲得之而后快。《兰亭序》传至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再传至嫡孙辨才和尚。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辨才均否认自己有《兰亭序》。唐太宗无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龄之计,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成潦倒书生智取。萧翼千里迢迢到达浙江绍兴后,与辨才结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在历经多番磨合后终于得以观摩《兰亭序》真迹。萧翼得见《兰亭序》后,乘辨才外出之机,盗取《兰亭序》,回长安复命。关于这一故事所形成的绘画主题自唐代以降长盛不衰。由此绘画主题所引发的故实画的演进与图式的变迁及传播与鉴藏,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由此而引发的对《萧翼赚兰亭图》的祖本、摹本、临本、异本及相关鉴定与递藏脉络的梳理与探究,也就尤为必要。无论是对这一故实画变迁的认知,还是宋元以来对《兰亭序》及其相关故实的接受与传播,以及相关历史主题绘画的鉴藏,很显然,都已远远超越了故实本身。

          《卢仝烹茶图》是以唐代诗人卢仝煎茶为主题的传统故实画。卢仝著有《七碗茶诗》,奠定其在茶史上的开山地位。韩愈在《寄卢仝》诗中谈及其烹茶及贫寒的生活,则构成了历来以“卢仝烹茶”为主题的故实画的重要素材。宋代的刘松年、牟益,元代的钱选,明代的仇英、唐寅、丁云鹏、陈洪绶,清代的金农和20世纪的贺良朴、金城、俞明、溥伒、叶昀等均画过此图。职业画家大多忠实于某一种固定的图式,而文人画家大多仿其意,而未遵循任一图式。“卢仝烹茶”题材的兴盛,一方面源于对唐代诗人卢仝的追忆与缅怀,另一方面,延续了图像教化的社会功能,反映出“卢仝烹茶”所宣扬的文人生活方式在后世文人中引发共鸣。历代文人在世俗的喧嚣中寻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慰藉。在宋代以降的诸家“卢仝烹茶图”中,可看到这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延续。

          唐代名将郭子仪一生战功卓著,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多,由其史实及传说演绎的故实画也异常丰富。这些故实画,有关于其说服回纥抗击吐蕃的《免胄图》,也有关于其遇仙的《富贵寿考图》,还有关于其“声色珍玩”的《检玩图》,更有关于其祝寿的《家庆图》和《满床笏图》等。作为一代名将和重臣,郭子仪不仅在战功、政绩方面受到肯定与激扬,与其相关的史实与传说亦成为后世画家与藏家追捧的对象,在戏曲、小说及漆器、陶瓷、家具等各种载体中也都能见到,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和郭子仪有关的故实画在唐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所受到的无与伦比的关注与认同。这种现象的发轫与发展,固然与郭子仪本身的功业与厚德休戚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富贵寿考和多子多福符合世俗的审美需求与美好期许,因而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以郭子仪为中心的故实画,不仅因郭子仪而诞生了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母题——富贵寿考,而且还出现故实画与戏曲、小说、漆器、瓷器等交相辉映的鼎盛局面。这在历代故实画中,委实是不多见的。在和郭子仪相关的各类绘画中,我们看到了历史、风俗、祥瑞与画艺相融合的图像叙事。

          《东坡笠屐图》表现的是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时,偶遇大雨,头戴蒻笠,脚蹬木屐,踉踉跄跄归居的情境。其时,苏东坡在政治上失意,前途渺茫,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瘴气弥漫,身体不适,但就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他还能保持“幽野之趣”,超然面对一切,《东坡笠屐图》便是这种心态的反应。明清时期包括唐寅、仇英、尤求、曾鲸、张宏、朱之蕃、陈继儒、孙克宏等在内的这些画家,正是借助苏东坡的生命意志与达观人生,或通过《东坡笠屐图》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在《东坡笠屐图》中找到慰藉,成为苏东坡的隔代知己,引发共鸣。明清绘画中,《东坡笠屐图》正好顺应了大多数文人的精神诉求。他们在具有文化涵义的图式中,和苏轼遥遥相契。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无论为官还是为文,无论是诗人还是书画家,大家都能从《东坡笠屐图》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苏东坡在困顿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顽强与超脱,成为明清文人效法之楷式。

          清代画家松年的《追欢得禄图》是一幅以“鹿”为主题的故实画。此画描绘松年祖上因骑射生涯而得“廪禄”,其意在勉励后人铭记祖德,谨守箴规。由此“得禄”而衍生至食禄、百禄、福禄、寿禄、多禄与禄位等,都是取“鹿”与“禄”的谐音,既有俸禄、禄位之意,亦有长寿、福祉之寓。在清代,“鹿”题材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松年的《追欢得禄图》和其他“鹿”题材绘画一样,将“禄”的图像隐喻发挥到极致,从而成为一个特殊而饶有趣味的美术现象。

          以画证史,以史证画。透过八组题材不同的绘画,我们可看到一千多年以来故实画的发端与渐变,其叙事性与成教化的功能贯穿其始终。无论对于画中主题所涉历史的领悟,还是对绘画本身所显示的题材、技法、意境及风格变迁的解读,都提供了第一手图像参考依据。当然,对于笔者一直以来从事的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开篇中便说:“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宣和画谱》在谈到唐代画家吴侁所作《萧翼赚兰亭图》时,也称其“人品辈流,各有风仪,披图便能想见一时行记,历历在目”。笔者想,在此书中,关涉其中之行迹、典章、礼制、官制、服饰、风俗、画史以及作品的鉴藏与传承等,亦复如是。

          (文章为《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一书序言,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2(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