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蔡元培最早将美育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维度,构成美育研究的基本方面。
社会美育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引领风尚、重建文化、服务人民等方面的意义不可忽视。随着各高校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学校美育工作的效果显著提升,但社会美育体系不完善、路径不健全的问题却愈发显现。人民群众对富足精神世界、涵养人文情怀有着更高质量的要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中华美学精神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源远流长,延绵至今,已渗透发散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艺术高校涵盖诸多艺术领域,是我国美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高校具有完善的艺术教育基础设施、雄厚的艺术专业师资、肥沃的艺术创作土壤,在社会美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艺术高校主动赋能社会美育、积极探索、持续深耕,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尽显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的使命担当。
第一,提供美育服务。要加大艺术实践支持力度,重视艺术作品的成果转化。可将学生的毕业大戏、毕业演出、毕业设计等作品,以演出、展览、直播等形式搬上各大剧院和新媒体平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引领社会审美风尚。例如,北京舞蹈学院推出“展演季”文化品牌,悉心打造舞蹈剧目,精美呈现多场演出,在各大剧院循环上演,助推“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打造,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舞蹈界的视听盛宴,促进社会审美水平的提升。
第二,传播美育知识。可以“艺术+社会服务”“艺术+文化交流”主题实践为内容,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民间采风为形式,以“青年学生和骨干教师”为队伍,开展艺术下乡活动,推动美育知识的普及和深化,提升公众美育的感知度和参与度。例如,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美育公益行动以“戏剧+非遗”为特色,为乡村学生表演戏剧,教授课程;还定点帮扶贵州省长顺县,选派优秀干部和学生代表驻村支教,探讨戏剧艺术赋能乡村美育的途径。
第三,培养美育人才。要精研精修培养方案,建立美育课程学分管理和教学保障机制。可将美育文化、美育精神、美育素养融入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美学赏析、美育教育等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艺术素养和美育教学能力的人才,促进专业艺术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动力。例如,四川美术学院开展“艺术劳动美育实践”课程改革,用课程的方式将“高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美育引领优势和艺术辐射力。
第四,汇聚美育资源。可主动协调各方,搭建美育平台。如参与相关美育科研和资政项目,发挥智库作用;与文化企业、文艺院团联合建立美育基地,将美育成果推向市场;与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美育场所共同策划美育体验活动,让美育教育进入大众视野。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发起成立江苏省学校美育润心工作联盟,成员共促理论提升、共育品牌项目、共享先进经验;中国戏曲学院组织“文艺名家进校园”“学生进公共场馆”“戏曲艺术进机构”等美育惠民工程,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五,创新美育手段。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发线上美育课程,依托信息技术探索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等,依托沉浸式体验、参与式教学等新型美育方式,丰富社会美育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的雕塑《星河》依托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表达,成为武汉新地标;湖北美术学院成立社群美育实验室,使学生及青年艺术家主动介入特定社会现场,再造城市艺术空间,这些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是科技与艺术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六,加强美育交流。传播中国美学精神,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回应群众需求,也需要融汇国际视野。一方面,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受邀前往海外开展艺术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动,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大时间节点及重大活动的演出任务中惊艳亮相,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要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吸纳国际宝贵经验。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创办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品牌活动,集作品展示、创作分享、学术研讨、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为艺术文化多样性和跨国文化交流创造更多可能。
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对人的熏陶润泽,离不开校园美育、社会美育的协同发力。艺术高校作为培养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的摇篮,要继续深化校园美育改革、强化家庭美育意识、深化社会美育职能,在美育服务大众化、美育知识普及化、美育人才专业化、美育手段创新化、美育资源共享化、美育交流国际化等方面蓄力发力,为促进美育事业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宛昀系北京舞蹈学院团委干部,马忱林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