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外交的宏大舞台上,中国外交赠礼不仅是礼仪的载体,更是一部浓缩中华文明的“立体典籍”。每一件国礼都如同文化基因的密码锁,以器载史、以礼为媒、以艺通心,开启从历史纵深到未来图景的东方美学叙事。这些赠礼跨越时空,向世界回应着“何以中国”的深层答案,彰显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和文明胸怀。
以器载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美。中国外交赠礼的历史厚重感,源于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的奔涌不息。器物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共有回忆和发展脉络。国礼的设计与巧思就是这一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西周青铜器到现代景泰蓝,国礼是历史记忆的动态传承,亦是中外友谊的永恒见证。
2023年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作为礼品赠送的仿古青铜器“何尊”,原文物出土于陕西宝鸡,是西周早期一件豪华典雅的青铜酒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字样,是目前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1995年我国赠予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和2015年赠予联合国的“和平尊”,以青铜与景泰蓝的千年对话,诠释“以器载史”的深层文化逻辑。这些器物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中国对和平愿景的具象表达——五千年文明从未断裂,而是以器物为舟,扎根本土特色,载着“和合共生”的理念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以纹传意:符号转译的哲思之美。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始终秉承“礼尚往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循“以礼待人”的外交活动基本原则。中国坚持以礼为媒,铸就了独有的赠礼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集传统与现代的“双螺旋结构”。符号的意义生成依赖于编码与解码的双向互动。在选取上意在寻找经典文化叙事符号,同时注重经典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丝绸、瓷器、漆器等经典意象通过“形—意—境”三重解码,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老符号到世界语言的华丽转身。
G20杭州峰会上对外赠礼丝绸套装,将“蚕丝成绸”的东方美学叙事链化为山水纹样与水墨技法,霜花的冰清玉洁、牡丹的雍容华贵、云纹的吉祥如意都跃然于丝绸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进行现代时尚转化,展示古丝绸之路的繁华。符号转译的背后,是“三性平衡”智慧的集中体现。这种转译既需民族性锚定根脉,又需时代性激活基因,最终通过世界性寻求共识,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最大公约数”。外交赠礼的符号选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优雅的范式跃迁——从历史档案到全球方案的创造性转化。
匠心之艺:技艺雕琢的恒久之美。中国赠礼的匠心,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精神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中国的艺术匠人,将技艺巧思和东方审美融于器物中,通过长期技艺操演形成的身体记忆与审美判断,以物质文化承载社会生命,实现技艺的匠人精神与文明演进的统一,让中华文化实现活态可持续传承。每一件国礼皆以极致工艺为纸,以文化哲思为墨,书写大国文明的自信与担当。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对外赠礼雕漆赏盘“丝路绽放”,采用中国非遗雕漆、錾刻传统手工工艺,以敦煌卷草纹饰雕琢开放包容、天下和平之意;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对外赠礼里的一对景泰蓝“和合共生”对瓶,借缠枝宝相花隐喻命运与共。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交融,让器物超越物质属性,成为文明互鉴的立体诗篇。这些作品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物的沉淀,更是中国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生动诠释——技艺无界,匠心永恒。
叙事革新:文明对话的“在场”之美。中国赠礼正以新的姿态担起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实现从“博物馆叙事”向“沉浸式体验”发展的新模式。为了更直观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外交赠礼以可视化、可触化的形式,让抽象的中华文化哲思化为“五感共鸣”的跨时空文明对话。借助每一次大型外事活动,中国运用“科技+空间+艺术+符号”的叙事逻辑,讲述中华文化纹样、符号故事,以动态的叙事和体验凝聚符号纹样共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邃含义和独特魅力。
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视觉符号,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品格”的象征,既展现东方美学的意境,又隐喻亚洲各国多元共生的和谐愿景。良渚标志性文物玉琮形象融入杭州亚运场馆设计,让世人透过玉琮看到中华五千年脉络。《周易》阴阳哲学凝为冬奥火炬的螺旋形态——历史符号经由现代设计重生,构建起时间、空间、认知的三维对话,让中华文化跃然于世界舞台。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外交赠礼,以器物载东方美学之道,架起世界文明互鉴之桥:历史之魂沉淀文明厚度,符号之韵转译文化基因,匠心之艺彰显大国担当,叙事之新激活观感体验。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器物为媒,让世界看见一个“可触可感的五千年”,听见一曲“和而不同”的文明交响,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