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赋予画面沉郁苍茫的哲学意味

        作者:魏怀亮2025-03-28 08:54:25 来源:时刻新闻

          袁武《紫气东来》

          2025年元旦前夕,作为策展人,我见证了“神游潇湘——袁武水墨作品展”在长沙天一美术馆的隆重开幕。这场跨元旦春节的艺术展,展出了袁武先生从1989年至2024年这30多年间创作的100幅艺术精品。

          展览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大家都被袁武先生精妙的艺术造诣深深折服。我与袁武先生相识二十余载,我们同是北方人,出生于同一个月份,年龄相差一岁,都曾身着军装在部队院校工作,后来又都脱下军装投身画院。正因这份缘分与相知写下此文,期望能让大家走进袁武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其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中国画坛,袁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写意人物画领域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犹如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深厚的传统底蕴,一端通向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之路,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崭新的艺术境界。

          袁武的艺术旅程,发轫于东北黑土地的滋养。这片广袤无垠、质朴醇厚的土地,仿若一座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着创作的源泉与深沉的情感。东北充满烟火气的风土人情,人民朴实无华却饱经沧桑的生活百态,都如同一帧帧鲜活的画面,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早期作品的重要题材。早年在学院接受的系统专业训练,为他的艺术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使他打下了深厚的造型基础。尤其是深受“徐蒋体系”的熏陶,让他对写实主义的造型理念有了极为深刻的理解与精准的把握。在早期作品《角落》《这里有条小河》中,我们透过画面,能触摸到他对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对情感细腻入微的表达。他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东北农村的真实场景,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画面中流淌的浓郁人文主义精神,成为他艺术风格的重要基石。

          1989年诞生的《大雪》,无疑是袁武艺术生涯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这幅作品中,淡墨轻描的雪景如轻纱般地笼罩大地,与局部写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让北方严寒的肃穆冷峻与生命的灵动活泼在同一画面中完美交融。《大雪》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标志着袁武在艺术创作上的重大突破,也促使他毅然将创作重心从山水画转移到人物画领域。

          此后,袁武一头扎进人物画的广阔天地,深入探索,逐渐雕琢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笔墨语言在传统与现代间巧妙游走,找到了精妙的平衡。他注重写实精神,又不拘泥于传统人物画的程式化表现,从传统书法的行云流水和金石艺术的古朴韵味中汲取灵感,以充满“金石味”的干涩线条和浓重墨色,大胆重构画面。

          在沂蒙山题材作品中,他运用刚劲有力的长线勾勒服饰的粗犷质感,用细腻短线描绘面部皱纹的沧桑,通过线条的疏密、张弛,营造出强烈而富有节奏感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笔墨运用,既保留了传统“以书入画”的笔法精髓,又为画面注入现代构成的蓬勃张力,使作品兼具古朴典雅与现代气息,令人过目难忘。

          袁武艺术创作的核心技法——“整体写意,局部写实”,堪称对传统写意画和西方写实主义的创新性融合。这种技法的精妙运用,让他的作品在形与神、虚与实间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在他的作品中,写意精神如同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贯穿整个画面,成为灵魂所在。他以泼墨的酣畅气势、留白的恰到好处,营造出虚实相生、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观众仿若置身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而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他又像一位严谨细致的工匠,注重局部细节的精准描绘,通过对人物手部结构、面部表情等细节的雕琢,强化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使其跃然纸上。

          以《凉山布托人》为例,画面中人物衣纹用粗犷豪放的线条勾勒,墨色浓重,极具视觉冲击力;人物面部表情则通过细腻线条与色彩晕染,生动展现出彝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与淳朴善良的品质。这种对局部与整体的巧妙处理,既将水墨的“意象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又避免了过度写实的僵化弊端,真正实现了“形神兼备”这一中国传统绘画的至高审美境界。

          在墨法上,袁武独树一帜,独创“死墨”技法。他先以湿纸打底,待纸张稍干时施以浓墨,形成的肌理厚重且富有层次。在沂蒙山系列作品中,农民深褐色的皮肤与粗布服饰的质感,通过“死墨”技法表现得惟妙惟肖,不仅精准贴合现实人物特征,更赋予画面一种沉郁苍茫的哲学意味,让观众能透过画面,触摸到生活的厚重质感与生命的坚韧力量。

          袁武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展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无论是东北农民憨厚朴实的笑容,沂蒙山老区群众饱经风霜的面容,还是藏族同胞虔诚专注的眼神,都成为他笔下熠熠生辉的艺术形象。

          沂蒙山题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精准捕捉当地农民面部皱纹“深似沟壑”、肤色“深红褐如岩石”等独特特征,用写实手法描绘生理细节,又以写意笔法渲染他们坚韧的性格。

          在《没有风的春天》中,老人与牛的互动场景,不仅是劳动场景的真实再现,更是对生命韧性的深情礼赞。老人沧桑的面容、牛健壮的身躯,构成一幅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在艰苦生活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袁武的创作还深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层面。

          在《大昭寺清晨》系列作品中,他将藏民虔诚的宗教情感融入水墨语言,通过浓墨块面与留白的强烈对比,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意境。画面中,藏民的身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们的虔诚与专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这种“人景互衬”的手法,延续了传统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为当代人物画赋予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创作手法上,袁武充分发挥“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技法优势,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画面整体以写意的磅礴气势,营造出战争年代紧张、残酷又悲壮的氛围,大片墨色铺陈,宛如历史的厚重帷幕,将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岁月。而在人物刻画的局部,他以极为写实的笔触,勾勒出抗联战士坚毅的面容、饱经风霜的皮肤和充满斗志的眼神,战士们的每一个表情、姿态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从笔墨运用来看,袁武运用苍劲有力的线条描绘战士们的身躯和武器,这些线条充满力量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抗联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他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光影和空间,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描绘冰天雪地的场景时,他巧妙运用留白和淡墨,营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围,更加凸显出抗联战士在极端环境下坚守信念的伟大精神。

          在精神内涵的传达上,《抗联组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高度颂扬。通过这组作品,袁武将抗联战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舍生忘死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让那段历史在艺术中鲜活,让英雄的精神永放光芒。

          袁武最新创作的“大师小景系列”,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和精妙绝伦的笔墨,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将目光聚焦于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深入挖掘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大师们生活片段或创作瞬间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卓越的艺术风采。画面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远的意境。

          比如在描绘黄宾虹先生作画的场景时,袁武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黄宾虹专注的神情与挥洒笔墨的动态,背景以淡墨晕染,营造出静谧而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让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大师创作时的灵感涌动与内心宁静。

          在“大师小景系列”中,袁武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人物的手部动作、眼神等,都能精准传达出人物的性格与情感,同时,他巧妙运用色彩与墨色的搭配,使画面既有传统水墨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艺术的清新感,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而“白衣系列”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这一系列作品以身着白衣的人物形象为主,白衣在袁武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象征着纯净、质朴与超脱。画面中的人物或静立沉思,或闲庭信步,姿态各异却都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质。

          袁武在“白衣系列”中,充分发挥对笔墨的驾驭能力,用灵动的线条描绘出白衣的飘逸质感,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画面丰富的层次感。在背景处理上,他常常采用大片的留白,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物仿佛置身尘世之外,凸显出人物内心的纯净与安宁。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展现了袁武在人物画创作上的深厚功底,更传达出一种对纯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引发观者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

          袁武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创新和题材拓展上,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与创造性转化。他始终秉持“写实技术不是照相术,而是艺术的再创造”的理念,通过笔墨传递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

          在作品中,袁武继承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的传统,注重线条的书法性与墨色的韵味。例如《屈原行吟图》,人物衣纹的线条如篆刻般刚劲有力,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背景山水以泼墨渲染,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暗合“阴阳两极”的哲学观。屈原的形象在他的笔下,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孤独、忧国忧民,都通过笔墨传递给观众,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同时,袁武大胆借鉴西方艺术的构成与光影手法。在《九八纪事》等作品中,他对人物造型进行适度夸张,通过明暗对比与动态张力,凸显灾难中人性的光辉。画面中,洪水肆虐下人们相互扶持的场景被刻画得十分生动,通过光影处理,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这种“中西合璧”的美学突破,使他的作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袁武的艺术实践,是对传统水墨语言的深刻反思与创新发展。他以“笔精墨妙”重构人物画的形神关系,用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赋予人物形象以灵魂和生命力。在他的作品中,形不再是简单的外在形态,而是通过神的传达得以升华;神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形得以呈现。这种对形神关系的重新诠释,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以“入古出新”的探索精神,为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他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技法与精神内涵,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审美需求,进行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韵味和意境,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观念,使水墨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中国画坛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冲击下,需要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承路径;另一方面,如何在吸收西方艺术精华的同时,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民族性,成为众多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袁武的艺术探索,恰在此时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他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当代之思激活传统之魂。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在当代的无限可能性,激励着更多的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袁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法、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艺术的多元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东方色彩。

          相信在未来,袁武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新境,让中国画的光芒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文/魏怀亮,湖南省美协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5(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