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沉淀与创变——潘天寿《梦游黄山图》赏析

        作者:许可2025-03-30 08:09:49 来源:美术报

          潘天寿 梦游黄山图轴 247.2×46.7cm 1936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1928年,杭州,暮春时节的西子湖畔,烟雨潇潇,水天一色,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提议创办的国立艺术院于此正式建立,年仅28岁的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成为首任校长。为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贯彻兼容并包的办学准则,林风眠思虑再三,最终决定礼聘身处上海的潘天寿为中国画专任教授。潘天寿自浙江一师起便极为仰慕蔡元培,深受“美育救国”之鼓舞,此时面对来自林风眠的邀请,自是欣然应允,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奔赴杭州。这所被蔡元培、林风眠等人寄予厚望的院校,犹如一声春雷炸响在中华大地,而对潘天寿个人来说,这声惊雷也将激荡出他艺术的全新篇章。

          近代中国变乱交织,革新与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潘天寿自然难以回避这一课题。潘天寿曾在读《老子》时写下“强骨”“静气”二词,似乎可看作他对时代的一种回应。这两词如同阴阳两极,相互对立,难以调和,但随着潘天寿绘画风格的成熟,“强骨”和“静气”这两种趣味竟在他的作品中寻得了交融的可能。《梦游黄山图》的创作正值潘天寿艺术风格成熟的关键期,故可从此画入手探究一二。从整体看,全画通过浓重的墨色与鲜亮的赭石相互映衬,共同奠定了主基调,笔墨雄健而冷静,格局富有动势与意蕴,是潘天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创作于1936年,此时,潘天寿已执教近十年,多年的沉淀给他带来的是愈发沉稳的笔墨功力。此外,潘天寿在1932年时,还与诸闻韵、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组建了“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学习扬州画派的创新精神以及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与同仁们的互动和交流,亦促进了潘天寿独特艺术风格的创新与演变。

          潘天寿于题画诗中虽言自己所写为黄山,实则山体仅在画中远景显现一二,并非主体。诗中“石险径悬银汉上,天青花放海云春”一句则点明画中真正支撑起核心结构的,其实是从前景直接延伸至远景的巨石苍松。潘天寿通过粗笔浓墨构建树石,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并用,塑造粗犷硬挺之态,使得质感更加丰富,彰显出一种刚强的力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这一笔墨风格甚至贯穿到了松针的绘制上,雄厚稳重之气浑然天成。但同时,潘天寿又利用自己精微细劲的笔触,在繁密的松针之间构造气口,再辅以一层薄薄的黛绿,于黑墨上层层叠加,使松针显得格外灵动而富有立体感,极为耐看。潘天寿对远景山峰的处理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传统画法中,远山往往选择淡墨来渲染一种朦胧深远的氛围,但潘天寿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以重墨铺写,巧妙利用山峰周围的留白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山峰真正如题诗中所言“如画千山铁铸成”,造就了梦中黄山的“奇险”,仿佛与世隔绝,超然物外。如此一来,潘天寿便通过刚柔并济的笔墨技法,做到变实为虚、减笔增势,真正将“强骨”与“静气”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趣味在意境上统合于一身。此外,潘天寿的构图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这幅画也可见他在构图上的巧思。整幅画自下而上呈极具动势的“S”形构图,取消中景过渡,近远景之间仅通过长松、巨石便承转气脉,这种长枪大戟式的排布有效提升了视觉冲击力,故对“强骨”力势的强化是显而易见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寿早年得海派巨擘吴昌硕亲炙,深受吴派重金石气、尚浑朴之风影响。然吴昌硕曾告诫他:“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耳独”,这一箴言成为潘天寿艺术觉醒的转折点,随着潘天寿在长久的教学和创作中不断沉淀,在艺术创作上也得以渐入佳境,《梦游黄山图》正是潘天寿挣脱“吴派”桎梏,确立起雄健明豁风格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执教国立艺术院,对潘天寿本人来说无疑是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浓厚的学术气氛与开阔的视野格局滋养了他,让他愿意将他的抱负与追求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此。十余年的执教生活让他得以沉心静气,已不似过去那个在艺术上野马脱缰的青年,如今守得自己校园的一方天地便已知足。然而,在那个战火滚滚的时代,建起一处属于艺术的乌托邦始终太过奢侈。1937年的7月,卢沟桥上一声炮响,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国立杭州艺专被迫西迁,潘天寿也在辗转之下跟随艺专一路西行,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直面现实的残酷对潘天寿来说也许并非全然的不幸,当潘天寿在流徙途中回望这幅作品时,或许会惊觉:那梦中铁铸的黄山奇峰,似乎已为自己在千年画史中劈出了崭新通途。

          许可(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1(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