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忆赤井清美先生

        作者:梁章凯2025-03-30 08:10:58 来源:美术报

          赤井清美 李白诗

            我与赤井清美先生结识三十余载,缘起金石书画篆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共同挚爱艺术和中国文化,遂引以为知己师友。赤井清美先生的作品雅展,我也必躬必亲,均有幸全程策划推介,曾在杭州、北京、西安、福州、台北等地举办过展览以及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这其中深藏着我们在绘画、篆刻等艺术方面的志同道合,更饱含着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这一情怀的戮力同心。

            赤井清美先生作为日本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鉴赏家,曾任日本书道研究淡水会会长、椒园书道会主人。井清美先生雅好中国文艺,勤创作,富收藏,涉猎既广,所得亦多;于书法、篆刻、鉴赏均具有极高修养,偶涉绘画、陶瓷,亦有别趣。

            细观赤井清美先生的书法创作,其书博采众长,取法之渊源上自战国秦汉,下讫清末近现代名家,可谓各体兼擅。其篆隶书面貌多样,大小二篆皆能,从中可见金文、汉简、楚简、汉碑之意,率性自然,时见天趣;笔法方圆并出,吸纳诸家之长,或流丽妍美,或苍茫浑厚,并时常加入现代构成的元素进行风格创新,传统幽素间能见新意,大胆犀利处不离古法,自成清雅峻拔气象,殊为不易。其楷书则取法北碑唐人,隽永遒劲,尤重筋骨,浑厚处如见赵之谦,轻灵处仿佛欧阳询。赤井清美先生亦喜作行草,行书颇受陈曼生之影响,用笔轻快雅健,布局空灵疏淡;偶亦喜以张大千之法为之,欹侧多姿,几可乱真。其草书以势胜,字形大小错落,有王觉斯大开大合之雄态,在缠绕连绵的线条流动中尤重提按之法,流露出极强的节奏感与控制力,故无论手卷还是条幅,皆形草而神清,气韵颇为动人。

            赤井清美先生擅篆刻,趣味在秦汉之间。倚赖于深厚的篆书修养,其作注重刀法与篆法的表达,风格朴茂,追求浓郁的金石气息。其白文多取法古玺及汉印一路,然刀法更加写意开放,有生涩泼辣之感;朱文则可见封泥及清代诸家之影响,用刀刚健,布局大胆,极见个人风格。其中一些作品,还能明显可见近现代日本印坛注重印面朱白块面对比之风的影响。

            赤井清美先生收藏的中国艺术名品以明清书画篆刻精品为主,其规模虽谈不上蔚为大观,但多为名家名品,并可见先生艺术取法之所在,特别是对于其学术研究,相信更是助益良多。赤井清美先生早年即有机会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亲炙大量中国历代艺术珍品及一流名家作品,眼界为之大开,故其后来之艺术生涯及学术研究,均藉此而颇有建树,观者得以秉持对传统的敬意,领略中日艺术间最紧密的一环——金石书画篆刻,于当代解读它的诗性之美。

            自1972年起,赤井清美先生先后编撰过多部学术著作嘉惠艺林,如《武威汉简》《八大山人书画集》《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全三十卷)《中国历代法书名迹全集》(全十卷)《中国历代法书名迹全集》《中国书法史》,以及《行草大字典》《篆隶字典》等各类书法字典。其用功之深,成就之大,实属难得。正如赤井清美先生所言,这些著作“成为其艺术活力的源泉”,并希望借此“开辟新的艺术途径”。由此看来,赤井清美先生的创作与学术乃是其艺术生命的两种不同形态,水炫珠光,相辅而成。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文化艺术的交流足以跨越山川大海,跨越民族种族。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也源远流长。吾之书法,汝之书道,书画篆刻起源于中国,日本在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将其传承衍生。回首往日,书画篆刻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两国均碰撞出十分耀眼夺目的火花。

            由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的由衷热爱,赤井清美先生努力汲取不同艺术门类、不同艺术风格的营养作为自己艺术的法乳,并在其个人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这种敬意不仅仅体现在对古法的忠实遵循,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注重个人性情与审美的传达,将纯正的传统与真实的个人合二为一。这种传达,我们不仅可以在赤井清美先生的艺术创作中可见,也可以通过其收藏,特别是学术研究得以领会。

            拨开中日文化交流的长卷,自唐朝以来,就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两国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先后被历史铭记的:唐三代帝王重用的阿倍仲麻吕,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隐元。赤井清美先生作为书法家、篆刻家、鉴赏家在日本广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虽然赤井清美先生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文化交流的热忱,都是我们作为后辈人的学习的榜样,我们铭记他的贡献,他的精神也将在文化历史中永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4(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