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独立动画《打,打个大西瓜》
饺子导演与动画电影《哪吒》的故事,作为一个现象级的成功案例,令人想起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千里马与伯乐。
在这个故事里,饺子导演无疑是那匹千里马,而光线传媒则扮演了慧眼识珠的“伯乐”角色。但这个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其实它揭示了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如何建立更好的“赛马机制”,让更多的千里马能够脱颖而出;二是如何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让千里马可以不用“分身”,而专注、安心地进行深度创作。
相对而言,第一点的实现,比较容易。饺子导演最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医学生,也不是动画的科班出身,但是,凭借一部十几分钟的独立动画《打,打个大西瓜》,荣获多个奖项,在网络上也引起关注。这匹“千里马”的出现,恰逢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光线传媒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新时代的趋势与机会。
如果只有第一点,那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点我用“科研环境”来表达。饺子导演的最大幸运,是可以在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地开展“科研工作”,他不必为资金犯愁,不必为作品的宣传发愁,也不必为电影的发行排期发愁……他只需要把“产品”打磨到极致。我们设想一下,在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地开展科研创新,一旦亮相,则一鸣惊人,那饺子导演是不是与科学家们很相似?饺子导演不擅社交,在光线传媒的“伯乐”加持下,作为“千里马”的他,不必熬夜写BP(商业计划书),不必到处赴酒局去拉资金,不必为五斗米而折腰……饺子导演的眼里,只有创作、创作、创作,就像科学家的眼里,只有科研、科研、科研是一样的!这是饺子导演的幸运,也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次幸运。
光线传媒这位“伯乐”的眼光和魄力:一是敢于启用非科班出身的新人导演;二是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并且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去打磨作品;三是充分尊重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当然,这些决策的背后,是对动画艺术规律和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足够好的作品,一定会赢得足够多用户的欢呼声。
目前在国内,多层次的“赛马机制”其实也不少,而光线传媒与饺子导演的这种组合,还是极其少见的,有天才般创意的千里马、有保姆式商业运营的伯乐,双方几乎是“一站式闭环运营”……这种从科研到产业的极简模式,也是《哪吒》成功的一个基因。而太多的导演、编剧或影视公司,甚至都诞生过非凡的创意,却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或者复杂的股东结构而导致意见不一等很多因素,而半路夭折。
希望饺子与《哪吒》的成功案例,不要成为一种“孤品式”的现象,能引起产业链上下的更多思考。
(作者系动漫研究员、杭州阿优文化科技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