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清乾隆年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古以来,玉器在中国有着独特地位。不惟使用玉器的传统源远流长,玉器的种类亦称琳琅满目。而“玉山子”则是其中的独特品类。它以玉为载体,雕琢而成山水人文景观,是立体的山水画。玉山子最早起源于宋代。不过传世所见的宋代玉山子都属小型,最早的巨型玉山子出现于元代,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琢制的“渎山大玉海”。而体型最大者,则为清乾隆年间制成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这座玉山子,整体似玉圭之山形。玉质青白色,绺纹甚多,但玉工随形施艺,巧妙地利用繁多的绺纹和变化的色泽,表现出嶙峋的巨石和险峻的山势。玉山之上,云气蔚然、洞穴深邃、山石峭拔、古木苍劲、飞瀑激扬。以此为背景,民工成群结队,或锤击、或镐刨、或绳拉、或杠撬、或石钉、或索吊,以血肉之躯和简陋工具,凿石开山、导水就下。而在峰顶,则有雷公模样的神人相助,开山爆破,使得玉山又多了几分浪漫气息。玉山底部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更增玉山磅礴之势。
玉山正面中部的山石处,阴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方印,左有“天恩八旬”圆印;背面顶端,为“古稀天子”圆印,印之下题双行隶书“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紧接着便是乾隆帝御制诗《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全诗共322言,诗中夹有六处长注文,诗加注共1534字。诗文之下,是“八徵耄念之宝”方印和“犹日孜孜”方印。总的来看,玉山正面及两侧主要用来构图雕刻,而背面则用来刻铭钤印。
这件玉山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在清宫档案里,它被称为“九千斤大玉”,折合成现代重量,超过5300公斤。作为成品的玉山子已是庞然巨物,而尚未琢磨成器的玉料形制之大,则可想而知。其玉料采自新疆叶尔羌西南的密勒塔山。如此大物,在只能依靠人畜之力拉拽的时代,是如何从遥远的新疆运抵北京的?这在文献中并无特别记载。但是从时人诗作可略窥一二。据故宫博物院徐启宪和周南泉两位先生研究,清代《瓮玉行》记载,当时要运送“于阗大玉三”至京师,“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这次运送任务,使用了轴长达三丈五尺(约11
.
2米)的特大专车,车上有铜制如“生角”的把手,前用一百多匹马拉,后有上千名夫役扶把推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冬天则泼水成冰,在冰道上滑行,而即便如此,一天只能走五里到八里路。尽管该诗所言并非《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的玉料,但由此可以推断,《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玉料之运输,当与此相似,而过程只能更加艰辛。由此计算,单是将玉料从叶尔羌运抵京师,就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
而这座玉山子的制作又花费了多长时间?是如何制作的?徐启宪、周南泉两位先生通过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整理出了这一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玉料运达北京后,乾隆皇帝决定以清宫所藏画作《大禹治水图》为蓝本,命匠人画成前、后、两侧的纸稿四张,并由如意馆画匠贾铨照图式在玉材上临画。之后又制作蜡样呈览。经乾隆帝批准后,发往以擅长攻治巨型玉器闻名海内的扬州。又恐蜡样熔化,制成木样后,方始碾琢。整个制作时间,耗时六年。在此期间,负责此事的两淮盐政数度易人,但玉山子的制作一直没有停止。玉山琢制完毕运抵北京后,安放于宁寿宫乐寿堂。乾隆帝又命如意馆玉匠朱永泰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刻在上面。一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方最终完工。据估计,玉山子制作所费工时超过15万个工作日,耗银一万五千多两。虽然在御制诗中言,加上运送材料的时间,总共花了十年,但是实际花费的时间,恐怕要超过十年。
这座玉山子体型如此之大,在只能靠人工琢磨的清代,是如何制成的?这尚无直接材料可考。但据推测,在玉料运往扬州前,应该在北京先行做了坯料的剖割,以减轻运输的重量;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方便上下和前后左右多人同时协作,应该在玉山子周围搭建了棚架;在琢制时,应有器械来带动铊具和管钻;为了方便在顶部刻字,还有专门的踏跺一座;所有的字不是用铊具琢上去的,而是用金刚石制成的“刻玉刀”直接刻上去的。
如此恢宏壮阔的作品,即便是乾隆皇帝也惊叹不已。他在玉山子背后的诗文中告诫子孙,应当谨守《尚书·旅獒》之训,绝不为追求珍玩而再制作如此巨大的玉山子。但他对制作这座玉山子的目的,有一番特别的解释。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诵千古,乾隆帝在诗中称赞大禹“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既表达了对大禹的敬仰,亦抒发了法上古圣王之志。乾隆帝认为,“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以此来说明,之所以要用如此宏大的玉料来表现大禹的丰功伟绩,是为了使之传万世千秋,不至于岁久湮灭,以此表明自己并非玩物丧志、滥用民力。在运输条件极为简陋的近古,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件重逾万斤的玉料辗转万里,东来京师,又经六年之功、万人之力,方成此鸿篇巨制。以此等巨珍,来展现大禹治水的神功圣德,的确相得益彰。
这座玉山子自乾隆钦定安放于宁寿宫乐寿堂后,就再未转移,至今仍能供游人瞻仰。远可赏其磅礴气势,近可品其精微工艺。在这座玉山子面前,人显得既渺小,又伟大;既卑微,又崇高。
作者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