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徽墨制作,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工艺,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作为人工制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门类,徽墨的制作技艺是我国人工制墨工艺的巅峰,代表了中国墨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于明清时期徽墨制作特点及这一时期发展繁荣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寻徽墨盛行原因,展示徽墨工艺之美。
◆王颖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用品,奠定了中国印刷术的物质基础。人工制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出现了人工松烟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情况仍是如此,只不过在产地上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制墨者在汉代制烟工序上进行了调整,改善了工艺与配料。中国古代著名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涂本),在印刷时采用了彼时最为上乘的墨与纸张——品质绝佳的徽墨,以及江西竹纸。
当今我们常说的“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一般书画创作的墨,究其源头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种。天然墨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人工墨以徽墨为代表。徽墨是指安徽绩溪、黄山屯溪区和歙县等地生产的墨,约始于唐末。而墨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流派:歙县墨、休宁墨和婺源墨,歙县墨在三大流派中影响最大。在明代形成徽州“四大墨谱”,即《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谱》。
徽墨发展历史与源流
徽墨的生产约始于唐末,徽墨一称起源于宋代。五代以前,中国的制墨中心一直在北方,汉代的扶风(今凤翔)、千阳、延安,隋唐的易州、潞州先后成为墨的主要产地。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百姓南迁,给南方的经济生产以及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条件。
《徽州府志》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唐末时期,易州著名的墨工奚超为了躲避战乱,南下至歙州定居,由于歙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松林资源,是制墨的好材料,因此歙州也是徽墨的生产源头之一。这一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十分喜爱舞文弄墨,奚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李煜十分喜爱这般墨泽,便赐国姓李,后来奚氏一家变为李氏。奚氏父子是制墨高手,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身边又有着大批的制墨资源,他们便对制墨工艺进行了改良,例如将珍珠、犀牛角等原料掺进墨中,不仅在墨的材质上进行了改良,对墨的形状以及装饰都进行了升级。这一时期,李氏制墨业蓬勃发达,刺激了徽州当地制墨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制墨业的基础。
宋代时期制墨业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在徽州制墨史上,黟县张遇的供御墨、黄山沈珪的漆烟墨、歙州潘谷与新安吴滋所制之墨皆声名远扬。明代徽墨与其他传统手工业一样,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制墨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徽墨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宣传,声名远扬,并行销海外,例如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等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展风采的盛景。到了清代,制墨有两大主线,即地方和中央。清代的早期、中期仍是制墨业的鼎盛期,在明代的基础上,徽墨制作推陈出新、各有风味。清朝政府重视制墨,不仅在内务府设“墨作”,还从徽州选名家进京指导,清代制墨技艺较以往更加完善和多元化,参与制墨的人数、品种、款式、装饰等都创造了历史之最,反映了文人自娱的价值取向。清末,墨汁发明、海禁开放,传统制墨业受到打击,从此便逐渐没落。
徽墨的由来
汉代到隋唐五代,中国制墨的中心一直在北方地区,汉代是中国制墨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之前,河北易州生产的易墨最具代表性,易水流域生长着大片的古松,墨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佳墨,受到了大江南北书法家的欢迎,因此易墨也成了北方墨的代表,在整个墨业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到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法绘画的繁荣,促进了制墨业的不断发展。在唐前期,墨一直都是宫廷御用品,垄断了整个墨业市场。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制墨者南下,利用千年黄山古树以及清澈的水资源,他们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操作流程,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使歙州墨业迅速繁荣,形成了新的制墨中心。到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有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从宋之后的千年,徽墨始终占据着中国制墨业的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徽墨业制作特点
明清徽墨人在原材料上潜心钻研,力求产品的高质量,讲究形制美观,还要求在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书法、雕刻、绘画等元素。明清徽墨从基本层面划分为实用墨、艺术墨和药墨,实用墨与艺术墨没有明显的界线。
☆地区差异的三个墨派
明清时期,徽墨生产地有了扩大发展的趋势,例如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都开始成为制墨之地,这些地方从开始制墨起,就有不同的产品定位,逐渐形成地方特征,分别为歙派、休宁派和婺源派。
歙派制墨独占一派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宋代以来,徽商崛起带动歙县经济腾飞,进而催生文化繁荣。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建筑雕刻等造就了歙县制墨人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制墨者在打造墨品时,不仅聚焦于墨的品质优劣,对墨在实
用功能之外的审美意趣、欣赏价值等元素,同样予以精心考量,例如明代制墨家程君房,他所制的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舔笔不胶,入纸不晕,不仅继承了徽墨制作中传统的选烟、和胶、和料、烝杵的技法,且在墨模的绘画、雕刻方面较以往实现了显著飞跃。歙派徽墨的特点是烟细胶轻,对使用的香料、装墨的匣子也十分讲究。
休宁派制墨家所制的明代徽墨,是中国制墨工艺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明代以后,徽州墨业逐渐发达,休宁籍制墨者逐渐增多,因此在休宁县形成了制墨风格相似的集体。集锦墨是休宁派的首创,创始人为汪春园、汪中山、胡开文等,他们制墨经验丰富,将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汪中山推出的集锦墨,质地轻呈烟紫色,以豆瓣楠为匣子,且墨式繁多、华丽精致,多饰以金银彩色,成为以墨为材料制作的工艺品。
婺源历史上属于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派制墨始于南唐,到宋代后十分出名,以戴彦衡、吴滋制墨最为代表。婺源墨派依据资源优势,从事一家一户的手工业制墨,消费者大多为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制墨烟料普通,模式较为简单,其特点为入纸不晕、浓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变。这一时期的制墨业,把创始于明朝的集锦墨生产发扬到一个新高度。清代的集锦墨品种繁多、图文精致、组合巧妙、装潢考究,成为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馈赠佳品。
☆打破子承父业的单向继承模式
明代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出现了产业化的雇佣劳动。这一全新生产关系的构建,带动了都市经济发展,使手工业生产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制墨业引进雇佣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松烟”“桐油烟”“漆烟”等各种制墨方法不再为少数制墨者垄断,虽然还是传统的家庭式个体手工作坊,但较大的制墨家已经开始招收徒弟以及雇工,资本主义萌芽在制墨行业中有所显现,这些学徒与雇工凭借在工作中习得的制墨技术,纷纷开设作坊,投身制墨行业。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徽墨这一商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呈日益增长之势。
☆徽墨装饰性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徽墨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制墨行业,从而引起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不光在装墨匣子上费尽巧思进行装饰,还在墨的制造上创新,在配料、选烟等方面花样翻新。书法、绘画、髹漆、雕刻等方法被广泛用于墨的装饰,成为集艺术于一墨的商品。《墨谭》有言:“妙夺化工,即皮相之髹采可鉴,栀表腊里无益文苑,有惭上玄。”明清之际,墨的综合制作工艺取得显著进步。单论墨模雕刻,从书法笔触的灵动呈现,到绘画意境的精准还原,再到浮雕的立体感塑造、镂雕的精巧细节雕琢,其核心皆取决于墨模制造水准的高低。不仅如此,在墨模制作的模板印上,雕刻技法十分繁杂,有长形、方形、鼎形、动物形等,这一时期的墨模数量多、质量高、图案精美,从题材上看,描述的内容也很多,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等。
明清时期徽墨业发展现实条件
☆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
徽州的地理位置是徽墨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手工业的主要原因。徽州地有大量山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南迁,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为了生存,自然资源就成了人们发家致富的依靠。油松是最常见的用于制造松烟墨的树种,徽州的黄山土壤稀少,但是它的土质中却富含钾元素,夏季暴雨过后,大气中的氮气会转化为氮盐,这些氮盐会被岩石和土壤吸收,然后被松树的根系吸收,而松树的根部则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以缓慢地将石头溶解,并将其中的矿物质盐分解为自己所用。植物腐败形成肥料,助力黄山松在贫瘠岩缝扎根生长。徽州有着制作徽墨所需的丰富原料,产地优势与资源条件兼备,为徽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文人文化氛围浓厚
明中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市民阶层和商业性城市,这些都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明朝时,社会意识悄然生变,传统官本位观念亦出现松动,社会各界对于商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不染尘世烟火的文人和画家也从书斋中走了出来,投身热闹的都市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慢慢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职业文人画家群体。徽墨在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便是它的装饰。在经济以及商品贸易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文人文化浓厚氛围给徽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有些徽墨制作者对于不同阶层和人群的喜好设计不同的墨样、装饰、形状等。
结语
自明朝至清朝,墨的商品化程度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制墨家族为在角逐中站稳脚跟,不断推陈出新。从墨的款式设计、用料甄选,到装饰雕琢、装潢搭配,均精心考究。他们在原本以实用为主的传统墨中融入诸多附加元素,大幅提升工艺美观性。徽墨作为核心书写用具之一,在明清时期迎来最为鼎盛的繁荣期。在这长达数百年间,徽墨始终雄踞中国制墨业的主导地位,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柯杰.墨上华彩[D].浙江农林大学,2022.
[2]程波涛,岳金凤.明清徽墨的纹饰主题与文化内蕴探析[J].书画世界.
[3]孙景宇.清代徽墨装饰艺术的演变及其原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4.
[4]徐美玲.清代徽墨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0.
[5]赵硕.中国明清时期的墨谱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6]田恒铭编著.徽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王俪阎、苏强编著.明清徽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