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法国两位伟大的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与让·弗朗索瓦·米勒都以其现实主义画作闻名,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画作。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对民间农事活动有着真挚的感情,其画作多描绘底层劳动人民务农场景,多具有现实意义。画风朴实、敦厚、浓郁,有着平静但又不平凡之情调。他热爱生活,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对艺术的热爱,用画笔记录生活和现实。而库尔贝出身农场主家庭,家境殷实,一生曲折坎坷。他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心悦诚服的领袖,其画作多运用鲜明的色彩表达其眼中的世界,同时透露出他的骄傲。本文从构图与色彩的角度分析米勒《拾穗者》与库尔贝《路遇》的异同及背后的原因。
《拾穗者》与《路遇》的
构图异同
在《拾穗者》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远处天空中部的风景和近处的人物平铺开来,给人一种沉稳、宁静之感,描绘出一幅平静的妇女拾穗画面。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分割天空与地面,留出更多空间给下方人物,有俯视之感。地面的部分也分为远景和近景。近处是整幅画面的核心部分,三位弯腰拾穗的妇女手中长短不一的稀少麦穗和广袤荒凉的麦田荒地形成鲜明的对比,褶皱泛黄的粗布衣服、肥大头巾下的疲惫的神情、因长期务农而泛红的双手,充满泥渍的长裙耷拉在已经看不清颜色的布鞋上,无不诉说着生活的艰辛、食不果腹的不易。她们手中的麦穗是全家食物的来源,弯腰在麦茬中寻找麦穗,也是在寻找生与希望。此画没有夸张的手法和声嘶力竭的宣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简约的造型和质朴的自然景象描绘出来。秋日暖阳下的农民有的收割,有的堆垛,有的装车,还有监工骑马监督。尽管丰收景象壮观,粮食却归农场主所有。农民辛苦劳作却受压迫,表现了社会矛盾的加剧。这幅画以看似宁静和平和的背景,无声地抗议当时的严酷现实。
《路遇》同样采用横构图,却将地平线压低到画面二分之一左右,用明亮晴朗的天空衬托人的上半身。远处的风景、近处的灌木、脚下的小路都围绕人物展开,视角通过站在库尔贝后方使其本人显得更加高大,也侧面透露出作者作画时的状态。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给人一种轻快之感,生动描绘了库尔贝写生途中路遇朋友的喜悦。这幅画着重描绘中景人物,近处是整幅画的核心部分,由库尔贝、库尔贝贵族好友、好友的仆人和一只狗构成。库尔贝站姿随意而放松,手里拿着登山用的长棍和圆帽,背上背着画具以及因长途行走脱下的外套,身体呈现微微后仰的姿态,正以俯视的角度和好友侃侃而谈,楔形笔挺的胡子对着朋友,将高傲与自信展现出来。朋友衣着得当,一手拄拐杖,一手持帽,站姿笔直,双脚交叉,以一种十分尊敬的态度和库尔贝交谈。身后仆人颔首恭敬聆听,小狗也以优雅的身姿站立。
这两幅画都通过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描绘生活中的小事,又通过不同的构图和视角表现作者心中的感情,体现了两位画家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差异。
《拾穗者》与《路遇》的
色彩异同
《拾穗者》采用低饱和度冷色调构建画面,以紫灰、浅蓝、浅绿等复合冷色层叠表现天幕空间,通过明度渐变的平涂技法形成具有纵深感的视觉延展,与地面的中性灰调形成色相呼应,共同建构出审美意蕴的视觉平衡。画面通过明度对比构建空间纵深,近景采用深褐色系塑造拾穗者劳作场景,与中远景明亮的丰收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明暗梯度不仅强化了空间层次,更通过色调隐喻暗示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拾穗者的暗调服饰所象征的贫困生存状态与农场的鲜亮所表现的资本主义富足形成对比。视觉焦点建构上,画家用三原色原理对主体人物进行符号化处理,三位农妇的红、蓝、黄服饰构成高饱和度的色相三角,在灰褐色背景中形成显性视觉锚点。其躬身姿态形成的动态曲线与水平线主导的静态构图形成张力,通过身体叙事强化劳动者的生存困境。这种双重对比机制既包含明度层面的空间对比,又涵盖色彩饱和度的主体强化,进而实现图像的另一种视觉传达。
《路遇》使用偏冷的浅蓝色调,画面整体色调明朗而欢快。画家首先运用高亮浅色塑造天空,主要运用了淡黄、天蓝、白色,使画面显得清新。地面颜色虽然为暖色,但其中埋了许多浅蓝与紫灰,使色彩对比强烈又不失整体感。天空作为画面中明度最高的部分,衬托了人物形象。主题人物则运用鲜艳的重色增加其分量。相比偶遇的二人衣物,画家的衣物更加鲜明,并且站于受光面,人物轮廓清晰,投影无遮挡,路遇两人身处被光面的树荫投影处,站位更加拥挤。此对比充分突显了画家的高傲和仆人的低微。
结语
画家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都是影响画面风格与内容的重要因素。米勒家境贫苦,却苦中作乐,坚持绘画,深入下层人民。这使米勒画作多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库尔贝也会把目光聚焦于生活中粗粝的一面,他笔下的乡绅、农民和工人形象极大挑战了当时学院派的艺术观念,但更侧重于表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