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现场 吕国俊 摄
青铜器碎片在匠心修复中重获新生、残损古籍经过“妙手回春”再现墨香、陶瓷裂纹在科技辅助下精准愈合……6月4日至6月6日,2025年度“技能山西”职业技能大赛——全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太原举行。竞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依托全省文物系统力量,形成跨层级协作机制,从人力调配到技术支持实现全省统筹,让古老遗存与当代巧匠相逢。来自全省文博机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的150名选手,在木作文物、泥瓦作文物、陶瓷文物等6个竞赛项目中一展看家本领。
此次竞赛通过理论考试(20%)+实操考核(80%)的立体化赛制,全面检验每个选手的知识储备与动手能力。文物修复专区里,各种修复工作台依次摆开。文物修复师们屏气凝神,沉浸在自己的修复任务中,与文物和历史展开“对话”。
山西古建筑资源众多,泥瓦作与木作极为重要。对于文物修复来说,木作与泥瓦作都是体力活儿,且依靠经验传承技艺,因此这两个赛事组以男性与老龄选手居多。此次竞赛的木作文物修复区,来自榆社县职业中学古建专业的学生赵战海首次参赛。刚刚18岁的他结合曾在学校里学习过的搭建斗拱知识,对竞赛给出的考题并不担心。
看到这条赛道上有年轻面孔出现,竞赛总裁判长、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贺大龙十分惊喜。他表示,此次参赛的两位年龄最小的选手,既是职业院校学生,也是师承传统“守艺人”的徒弟,说明山西省文物修复技艺后继有人。
“泥瓦作赛事组难度其实升级了。”看完选手作品,泥瓦作赛事组裁判长、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员赵刚真切感受到山西文物大省名不虚传。他表示,因气候与地理环境差别,泥瓦作存在南北方差异,根据国家标准评定,通常南方空斗墙与北方实体墙作业二选一即可。“此次大赛可以看到工匠们混合进行两种作业,证明泥瓦工匠精神和技艺在山西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他说。
此次竞赛中,可移动文物修复组用的都是真实文物。比如在陶瓷文物修复区,选手们需要修复的是明代白底褐彩瓷碗。“正常修复一件这类陶瓷文物需要1周至1个月的时间,大赛给出的10个小时内,并非所有选手都能完成修复。”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让选手得到体验和历练,是大赛的意义之一。
近年来,山西省在文博领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8月,山西省首次举办全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了丰富经验。2023年3月,山西省文物局高质量承办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选拔了一批技术高超的文物修复师。此外,组建成立山西文博技能学院,设置文物修复、考古探掘、文物展示与利用等专业,推动了文博职业技能专业发展。
此次竞赛着眼创新,亮点纷呈。场景化考核凸显职业特性,最大化还原工作场景。在技术革新方面,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引入新型材料,展现行业技术创新;木工、泥瓦工项目沿用传统工具,形成“科技+非遗”的独特景观。
“人才队伍建设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技能人才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更是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摇篮。”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振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