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海上”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也是在“大美术馆”计划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合作的文教结合项目。日前,“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的同名图录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不仅收录了展览的全部作品,还阐释了“风自海上”展览项目的学术意义及策展理念。
近两年来,艺术社区作为重要的实践艺术概念引起学界的关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此前在“艺术进入社区”方面做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正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在展览前言中所述:“我们要通过展览中的相关案例深入研究‘艺术社区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这一新课题,开拓艺术进入社区的新路径,结合公共文化政策和市政建设,把艺术进入社区与城市营造和社区微更新结合在一起,探索出‘艺术进入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从蝶变宝武到艺术社区场域,本次展览通过两个单元的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展览逻辑关系,最终指向社会美育。
从蝶变宝武
看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
“蝶变宝武”单元展出了65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通过“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宝武的现在”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三部分的作品勾连过去、现在与未来。“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部分展出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林风眠、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杜家勤、陆一飞等艺术家的20余件与钢铁生产建设主题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向上朝气。如林风眠的《轧钢》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全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氛围下,这幅以工业及工人劳动为题材的画作是其创作生涯中尤为特别的一件作品。《轧钢》画中人物造型提炼概括、形象明晰。林风眠以其独特的风格呈现塑造出具有力度的艺术形象,李詠森创作于1963年至1964年的水彩作品《上钢三厂工地》是艺术家对上海第三钢铁厂工地的写生,真实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生产环境。画面的主体是工厂,“时间就是钢”的横幅充满了时代感,表现出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
“宝武的现在部分”展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相关院校艺术家到宝武进行采风创作和以钢铁为媒介创作的作品70余件,艺术形式多样,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宝钢的建筑空间和环境,探索钢铁材料创作的多重可能性。如李明岗、魏晶的《日出东方:上海宝山钢铁厂总厂建设纪事》描绘了宝钢总厂的建设场面。艺术家在火红的主色调中用金属材料进行拼贴和组合,交错的线条和凸凹的肌理使画面呈现一种类似浮雕板的立体效果,让观者仿佛来到钢铁熔炉般火热的建设现场。敖国兴的摄影作品《为曾经的辉煌唱一首挽歌》以银盐怀旧的色调为宝武的辉煌按下了记忆键。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部分通过主校区的建筑图片、模型和新媒体装置来呈现“云上一公里”。新媒体展区的作品由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老师集体创作的《申轮》《型钢·记忆》《时空·回廊》等影像作品组成,借助数字档案与互动媒介,观众可以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寻找型钢厂留存的痕迹,全新的互动方式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从艺术社区场域到社会美育
“艺术社区场域”单元选取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随着新美术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不再局限于在美术馆空间内举办展览,而是积极参与社区实践,高校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艺术社区的生态。那么,艺术进入社区的路径有哪些?艺术社区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这些是“艺术社区场域”单元要重点讨论的话题。本单元以文献展的形式,将案例分为“高校与社区”“美术馆与社区”和“社会志愿者与社区”三部分。
“高校与社区”板块展出了9所高校的15个相关艺术进入社区案例,如上海美术学院曾成钢团队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幸福曹阳·重点样本社区”,中央美术学院候晓蕾团队的“北京社区公共空间微花园系列”,中国美术学院单增团队的“松阳后舍美术馆和浙江千岛湖梓桐镇”,四川美术学院焦兴涛、李竹团队的“羊磴艺术合作社”等。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高校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在艺术社区实践中如何进行跨学科交叉与人才的培养,如何把艺术乡建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如何在社区中践行“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理念等。
“美术馆与社区”板块选取了7个来自长三角的美术馆与社区相结合的案例,分别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哈哈小广场”、刘海粟美术馆的“粟上海·桂巷菜场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行走多伦”、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客堂间”、浦东碧云美术馆的“社区角”、艺仓美术馆的“艺术直通车”和张家港市美术馆的“未来非遗”。这些美术馆在馆内外开展各类艺术进入社区的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不仅带动市民参与美术馆项目,对于公共文化的创新也有推动作用。如“哈哈小广场”项目源自设计师洪卫的一件字体设计装置《哈哈》,它寓意着“儿童友好”与“艺术不老”主题对社区的美好营造,也展示出美术馆公共教育在“艺术社区”创新中的各种可能性。
“社会志愿者与社区”板块展示出以“社区枢纽站”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动艺术社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该板块以“东昌艺术社区”与“社会学艺术节”为主,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案例呈现艺术如何与陆家嘴老旧社区微更新结合起来,展示了城乡社区美术馆与公共文化创新之间的联系。“社区枢纽站”通过多领域、跨学科的融合,特别是在社区动员和志愿者参与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果,从而为艺术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角度。“星梦停车棚”也因此在2022年被评为上海市“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
艺术社区不是简单地把艺术作品送到社区,而是强调社区居民自觉参与,通过艺术社区构建,让社区变得更加温暖、有活力。这也是“艺术社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展览重点分析和讨论艺术进入社区的不同路径以及如何与社区微更新相结合,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使艺术社区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进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充分发挥学院、美术馆、社会志愿者在艺术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为中华艺术宫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