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伴(油画) 89.5×75.5厘米 1985年 任振江
目前,由宁夏美术馆(宁夏书画院)主办的“黄土是我的气质——‘厚土油画会’与宁夏当代油画作品展”正在该馆展出。这场历时两年精心筹备的展览,既系统梳理了宁夏油画发展脉络,更构建起跨越四十载的艺术对话。
学术启蒙:
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转向
《宁夏艺术史》中有这样一段关于1985年“厚土油画会”的记载:“该团体以形式革新突破固有模式,其十人展成为宁夏美术早期现代性探索的标志事件。”究竟是怎样的形式革新?十人展中的宁夏书画院前辈与宁夏艺术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性?这便构成了研究展开的双重动因。
带着疑问,我走访了王印泉、孙立人、张键三位亲历者。通过口述史与文献互证,这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20世纪80年代,一股新艺术浪潮席卷全国,宁夏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也在这场时代洪流中积极响应。1985年11月,由任振江担任会长,带领着王印泉、张键、孙立人等9名青年创立了宁夏第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厚土油画会”,并于次年在银川成功举办了“厚土油画会十人展”。他们的作品在保留写实根基的同时,尝试用强烈的肌理表现和形式构成来传达对黄河厚土的认知,创作出《小伴》《北方的雪》《船工》《不尽的河》等兼具人文关怀、地域特色与形式创新的作品,这种探索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尽管画会在举办过一次展览后便逐渐沉寂,但其将现代性探索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实践,为宁夏艺术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其中的艺术家至今仍是宁夏美术界的中流砥柱。这一发现促使我将研究转化为文字成果,完成了论文《宁夏现当代美术与地域文化之探索——以“厚土油画会”为例》,也为后续展览策划打下了基础。
叙事重构:
展览策划的方法论实践
在完成论文后,为了将想法落地成为展览,我持续着作品与文献的搜集工作。展览的最初想法是以“厚土油画会”事件发展脉络与成员创作轨迹的呈现构建展览框架。展览的筹备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尘封已久的《宁夏日报》《宁夏画报》专版报道、评论文章、展览照片,连同三件参展原作,逐渐拼凑出宁夏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坐标。王印泉老师家中至今还保留着1986年展览的场刊,泛黄的册页上清楚地记录着10位参展画家的姓名、宣言与作品名录,从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他们真诚的创作初心与炽热的艺术理想。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寻访中意外发现了10余件20世纪80年代从未展出过的作品。这些带有明显实验痕迹的画作与实物证据串联起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既有认知的宁夏美术现场。为了使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得更加清晰完整,我还搜集到了任振江、王印泉在美术教育阶段的写生习作以及部分成员工作后的相关材料,以扩充展览叙事的时间深度。展览的脉络愈发清晰,最终以“厚土油画会”为切入点,分为“厚土新芽”“在浪潮中”“厚土,厚土!”三个单元,构建起“事件—脉络—群像”三重叙事结构。
空间转译:
物质性与体验性的双重构建
展览空间设计遵循“考古现场”与“记忆剧场”的复合理念,三个展厅形成从历史发掘到当代阐释的认知递进。5号厅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主要呈现“厚土新芽”这一部分内容,重点聚焦于“厚土油画会”历史事件的重现。展厅整体以土黄色为主色调。在展厅入口处,一幅手绘复刻的1986年展览海报引导观众走入历史事件,随后,依次陈列着当年的场刊原件以及《小伴》《厚土春》《田塬》三幅原作。在原作展区的末端,还设置了一面巨幅的《宁夏日报》复刻版面,上面刊载着1986年展览的相关评论,实现文献与实物的时空串联。《厚土油画会宣言》被放大并悬置于展厅的醒目位置,旨在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为了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事件发生的历史情境,我们在展厅中构建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家居与创作场景,并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如拍照打卡区、场刊取阅点、可以触摸的油画作品等,还在其中埋藏了一些展览“彩蛋”等待观众探寻。本次展览征集到了许多80年代的银川老照片和老物件,希望通过这些承载时光印记的元素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让大家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也能自然地将展厅中的艺术作品与特定时代背景并置审视。
7号厅“在浪潮中”部分围绕“艺术教育”与“个人发展”两个部分展开,旨在表达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紧密相连的主题。在“艺术教育”板块,通过展示作品从素材积累到创作转化的完整过程,将艺术创作过程具象化。而在“个人发展”板块,根据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为其定制了不同底色的背景墙,并在展厅中循环播放2025年的访谈视频,形成了跨越40年的对话,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艺术家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
10号厅“厚土,厚土!”部分则采用群像的方式进行呈现。我们向每位艺术家征集了一句创作宣言,以此回应40年前那场展览的构思。在展厅的最后,悬空垂吊了一个油画框,但中间放置的并非传统的油画布,而是一面透明的“油画玻璃”。观众可以通过与这个油画框进行互动,创作属于自己的“油画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装置,传达出宁夏油画并未止步,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作的理念。
这场展览已初步搭建起地方艺术史研究的坐标系,那些尚未寻获的展品、未及采录的口述,恰是后续研究的生长点。
(作者为宁夏美术馆青年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