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以后书法还可以这样写

        作者:唐永明2025-06-28 09:35:30 来源:美术报

          机械手臂正在写书法

          AI技术的介入正在为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其影响已超越简单的“机器模仿人类”阶段,正在重构创作、教育、商业的底层逻辑。在AI来临后,还有哪些脑洞大开、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是我们目前没想到的,或者说AI让这个行业发生了更有趣的变化和带来质的改变?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时,它给我总结了许多,有些显然太过超前和科技,超出我们的认知,但其中有几条确实让人眼睛一亮,觉得很有前瞻性和说服力,并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总结几条供读者参考或者在茶余饭后作为谈资。

          1.开发具有模拟学习功能的智能毛笔,记录创作过程的全数据轨迹,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书写特点进行自行创作;

          2.将纳米技术宣纸与智能墨液结合,探索物质媒介创新,实现笔触的时空可变性;

          3.建立书法NFT认证平台,通过笔触DNA算法鉴别人工创作唯一性,并建立档案,便于识别真伪;

          4.构建书法行为艺术,现场书写过程中同步生成AI变体,形成人机对话式创作;

          5.设置“AI对比临摹”课程:学生作品与AI生成版本进行笔意差异分析,开发书法智能教辅系统,生成三维笔锋运动模型;

          6.一键生成书体切换,真草篆隶,欧颜柳赵等等,不用再去说文解字里寻找某个字怎么写大篆小篆甚至甲骨文等等,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7.在人创作完成一幅作品后,通过AI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纠错,比如所写诗词是否与原文符合,有没有写错别字,布局是否合理,字体结构是否“奇正相生”等等,以便在第二次书写时可以进行调整;

          8.制定“人类创作系数”评价标准:从情感密度、历史语境、创作偶然性等维度建立评估矩阵;

          9.推动书法基因库建设,对历代名帖进行量子级数字化保存,AI将历代大家的笔法拆解为可编辑的“书法基因序列”,学习者通过重组王羲之的提按基因与怀素的连绵基因,培育出跨时代的混合书风;

          10.不久的将来,AI将会让名家的光环不再耀眼,那些动辄几万一个字的神话将破灭,书法作品将回归理性正常的价值。

          总而言之,当代书法家应把握“技术辅助”与“人文主体”的辩证关系,在保持“执笔忘技”的传统修为的同时,善用AI实现创作维度的突破。正如启功先生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而心性须守本源”,技术革新终将反哺传统艺术,关键在于建立具有时代特质的价值评判体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2(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