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艺术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美术馆逐渐成为热门打卡地。“十四五”期间,各地美术馆观众参观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据统计,2023年国有美术馆的观众参观数量达6217.9万人次,同比增长86.4%。走进美术馆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观众需要和社会期待,未来美术馆应该怎样更好发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全国美术馆馆长座谈会,就美术馆如何谋篇布局、做好规划、赋能未来进行研讨,以期用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推动美术馆事业开新局、攀高峰。
美术馆“美”在内外兼修
近年来,各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推动美术馆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战略。宁夏、新疆、西藏等地美术馆建成开放,填补了西部省级美术馆的空白,上海、广东等地引领新一轮场馆迭代,美术馆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先进、体系更加完善。这些新建场馆充分利用建筑特色、地缘文化、综合服务等资源,成为集展示、收藏、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从“文化场馆”向“文化地标”的转变。如上海西岸美术馆大道、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集聚了各类美术馆,形成文化地标群,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参观打卡。可以说,美术馆硬件的根本改善,激活了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
同时,各地美术馆加大藏品征集力度,完善典藏体系,提升策划水平。特别是在展陈方面,长期陈列、专题展示和国际交流展更加多元,各馆展览制作流程更加科学,展陈设计更加精美,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展览品牌逐步建立起来,美术馆真正成为人们欣赏艺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艺术殿堂。以国家重点美术馆为代表的一大批美术馆,为人民典藏美术精品、推出优质展览,开展公共服务、提升美育水平,获得观众的认可。
美术馆要“美”出个性
不可否认,美术馆在快速发展阶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定位规划不合理、典藏基础薄弱、学术研究滞后、服务效能不足等。如有的美术馆找不准自身定位、办馆理念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有的美术馆规划制定形同虚设,与本馆定位以及展览、收藏、研究、公教等日常工作脱节,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合力;还有的美术馆规划制定不切实际,追求大而全,内容特色不突出。这些情况容易造成美术馆同质化倾向,导致“千馆一面”的现象。
因此,美术馆建设应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制定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制度完善、功能完备的特色化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实际的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美术馆建设从“规模发展”向“价值深耕”转变,构建“一馆一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新疆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窗口。2021年,新疆美术馆开馆之初就明确了加强文明互鉴交流的目标。几年来,新疆美术馆举办了两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创作图景,深化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观。在办好双年展的同时,美术馆积极策划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性国际交流展览,如“流光绘影:‘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光影作品巡展”“凹·凸——‘一带一路’国际青年版画交流展”等,与双年展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织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网络。
只有明确了发展定位,美术馆才能制定清晰的收藏规划,形成有特色的收藏序列,进而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长远来看,美术馆应突出地域特色、专业特色、主题特色,把本地区的著名美术画派、艺术流派、知名美术家作为收藏重点,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收藏体系。同时,拓宽征集渠道,通过捐赠奖励、专题征集、购藏购买等方式,丰富藏品类型,优化藏品结构。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赓续城市文脉为己任,全面梳理回顾海派艺术发展成果,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价值凝聚力,并着力挖掘上海高品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首次在美术馆设立主题创作常设展‘美术作品中的上海’,集中展示城市底蕴、文化品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王一川表示,在丰富典藏方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展览促收藏,联合相关美术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历史文脉”“时代风采”“日出东方”“海上风华”“人民城市”等主题美术创作项目,收藏作品超过400件,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城市文脉、凝聚精神力量。
用科技为“美”添翼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艺术领域也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面向未来,美术馆要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数字美术馆产品和服务,推广美术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美术馆传播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美术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充分利用双年展、数字展等形式,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新场景。
近年来,北京画院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了“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在全国多地展出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数字光影技术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强化了齐白石的艺术特征,而且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展感受。在此基础上,美术馆还积极研发“齐白石带您看北京”微信小程序、齐白石数字人等,将齐白石与北京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展览内容的外延。
“山东美术馆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以一系列创新举措重塑艺术体验与资源共享模式。”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表示。2024年山东美术馆推出“无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将尖端数字技术与AI互动艺术手段巧妙融合。随后举办的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特展“灵境·穿越灵犀之界”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则借助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虚拟引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充分展现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无限魅力。随着数字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山东美术馆将目光聚焦于打造常态化的数字艺术空间。这一空间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打造“科技+艺术+情绪价值”的独特体验,实现了前沿科技与多元艺术的完美融合。观众置身其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收获独特的视觉盛宴与心灵奇旅,感受数字艺术带来的情绪能量。
让“美”真正融入生活
“新时代以来,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术馆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表示,如今观众走进展厅不仅要欣赏艺术,更要在美术馆里度过休闲时光,提升生活品质。因此,对美术馆人来说,不但要让更多的群众“走进来”,还要想办法让更多的观众“留下来”。“面对美术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探索新的策展模式,组织符合观众需求的公教活动,完善美术馆的配套服务,从而打造属于人民的城市文化新空间。”薛良表示。
北京画院美术馆近年来努力打造多元的精品展览,组织更为丰富的公教活动,同时在建筑空间中规划设置常态化的互动体验空间,结合场馆实际条件提升餐饮品质。此外,努力开发更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满足观众将艺术带回家的心理诉求。在薛良看来,只有将艺术生活化,将品质服务常态化,才能将走进美术馆的观众留下来。现在的美术馆,不仅仅是提升社会美育的大课堂,还应该与观众共情、共创、共享,成为现代城市可赏、可游、可憩、可悟的文化休闲新空间。
面对观众的新期待,美术馆应深入研究服务社会美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举措方法,如从做好展品解读开始,推广智慧导览、语音讲解等技术,解决“看不懂”的问题;同时开展“馆校联动”“社区美育”“延时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公共教育的边界。此外,建立观众需求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观众反馈,分析观众需求和喜好,调整服务内容,不断提升观众满意度,实现“以我为主”向“以观众为主”转变。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来优化美术馆运营,以更灵活的方式为观众提供精准服务。“博物院成立社会化运营工作小组,并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确定社会化运营合作伙伴白名单,引入35家社会机构,在文创开发、展览策划、教育培训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表示。在文创领域,该博物院围绕馆藏IP开发30款产品,包括艺术复刻品、生活用品等,线上通过官方公众号、抖音店铺销售,线下设立实体文创商店。此外,博物院推出分级会员制,提供收费讲解、MR导览等个性化服务,精准满足多元观众需求。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则走出场馆,进入社区开展城市美育活动,在社区美育点推出“原作客厅”“艺术电梯”项目,覆盖周边社区100多万人次。此外,实施美术馆现场课,面向全市所有学校,引领青少年探索艺术、品读经典。“我们持续做优‘美术+’系列业态,积极打造‘美术+文创+餐饮+体验’等业态,人流、文创增势显著,2024年成功吸引了超过178万观众参观,同比增长超过75%,文创收入同比增长223%。”王一川表示。
新时代赋予美术馆新的历史使命,美术馆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才能持续激活生命力,并满足不同观众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