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广东地毯式调查——新发现四百五十余处党史类文物

        作者:谭志红2025-06-30 08:56: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四普”队员标记坐标点位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国务院部署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广东省普查办践行“应普尽普”的要求,发布《关于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全时段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聚焦党史文物,开展地毯式普查。截至目前,广东省累计调查党史类新发现文物450余处。

          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有一栋始建于清代的建筑——元和寿山世居,为惠州地区常见的围屋格局。尽管屋顶已完全坍塌,且部分泥墙剥落,但其建筑平面形式较完整清晰,共保留42间房、6处天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接待过一批文化名人。

          2024年10月,惠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队员新发现这个文物点后,立刻向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代表详细了解该村现状、文物点历史沿革情况。据在寿山世居居住了20多年的村民李挺回忆,寿山世居李氏族人曾在惠州市区水东街经营一家名为“东和行”的商铺,生意兴隆。

          专家学者基于村民口述信息,结合惠州党史大事记进行分析比对,并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后获悉,抗日战争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等同志组织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经宝安、秋长、三栋到达惠州城区。部分文化名人在寿山世居稍事休整后前往惠州城区,分别住在水东街的东湖旅店和寿山世居族人经营的东和行商铺。如今,元和寿山世居正面墙体尚存抗战时期留下来的枪眼痕迹,为研究惠州地区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惠州市综合运用文献考据、实地走访、科技测绘等手段,对革命遗址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工作人员深入城乡街巷,拜访老党员与知情群众,查阅海量档案文献,力求完整还原每一处革命遗址的历史场景与背后故事。在此次普查中,黄氏祖祠(禾多乡农会旧址)、元和寿山世居、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等一批重要革命遗址被重点记录。这些遗址或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农会旧址,或是抗战时期营救香港文化名人的接待点,或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地,承载着党的奋斗历程与集体记忆。对它们的深入挖掘,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惠州党史脉络,也为后续开展党史研究、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惠州市博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长张向忠对新发现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在组织普查队内部成员培训时,张向忠发现了这一线索,立刻联系填报者。据线索填报人介绍,1949年7月1日,博东县人民政府在公庄镇陂头神村成立。2020年,博罗县启动旧址修复项目,并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旧址设有“博东县人民政府展区”“陂头神乡村振兴成就展区”“东三支在博罗活动展区”“村风民俗展区”等主题展区,生动再现了东江纵队浴血抗战的历史以及当地的发展变迁,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革命文化价值,在当地不可多得。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展党史类文物普查中,深圳市开展改革开放文物资源专项普查,摸清改革开放文物家底,持续擦亮改革开放城市文化金名片。今年3月,深圳市普查办组织专业机构通过查阅地方史志、规划档案、企业资料等途径,对深圳市改革开放文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编制《深圳市改革开放文物资源专项普查技术指引》,初步确定了与改革开放进程相关的工业企业、金融机构、交通枢纽、文化交流场所等50个普查重点片区。在市、区各级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普查登记改革开放文物总数达65处,涵盖工业遗产城市雕塑、标志性建筑与场所、文化教育设施、侨乡建筑、重大事件纪念地等类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3(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