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上,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探讨“跨界融通”。
赤水竹编保温杯订单不断,“90后”戏曲演员“起范儿”登台,“00后”学生将苏绣与家居设计结合……这些鲜活场景,都源于一项持续十年的行动——研培计划。近日,跟随研培计划主题传播活动,记者走访了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多地的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和非遗传承人。每至一处,都领略到研培计划成果之丰硕。
理论与实践结合,破解难题
研培计划实施十年间,149所高校参与其中,举办了1400余期研培班,覆盖130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直接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参与各方为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所做的不懈努力。其间,“前期调研+课堂教学+成果展示+跟踪回访”的工作模块、“理论课+实践课+拓展课”的课程体系日臻成熟,“本校教师+传承人+行业专家”的师资队伍得到有力保障。
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年画社,完好保存着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老木版”。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一波是年画社的副社长,也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首期研培班的学员。“20年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问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保护纳入教学体系,以‘非遗+教学’的方式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如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年轻传承人都受益于研培计划。”孙一波说。
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46期培训班覆盖20余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培训非遗工坊带头人1400余人,延伸培训数万人次,既邀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强化学员核心技艺,又融入现代设计等课程提升学员的审美基础,更与贵州等地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一直为学员服务。
南京师范大学聚焦戏曲类非遗,为有“童子功”的年轻演员补上戏曲史、美学理论、戏剧评论课,设计“基础课+拓展课+实践课”体系,邀请专家学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和非遗传承人联合授课。淮剧学员坦言:“以前只知道‘字正腔圆’,现在明白‘以声传情’要先理解人物背景。”结业时,学员的表演被评价为“从‘演曲子’变成‘演故事’”。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除开展基础课程教学外,针对美食类非遗的特点,重点提供技术方案。比如针对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提出的“老面发酵稳定性差”等问题,学院食品科学教师研究开发出“智能发酵箱”,既保留了老面发酵的风味,又提升了发酵效率。
跨界融合创新,激发生命力
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提出“跨界融通”,打破单一工艺局限,汇聚木作、陶瓷、漆艺等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推动跨界融合,从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数字与智能技术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共同探索非遗的当代表达。“研培计划帮我们把根扎稳,让枝蔓向四周生长。”有学员说。
同济大学不断引导学员进行跨技艺、跨学科的实践,在同济大学研培班老师指导下,上海鼓子卯造船结构放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昌华用废弃瓶木制作出“玉兔归航”环保艺术装置,拓展船模的实用功能,让老手艺变得很时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以研培计划为平台联动东西部资源,推出传承人提高班与基础技能班,因材施教,通过影像记录、教材编撰、线上平台将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资源。
“我们充分发挥学院优势,推动非遗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介绍,在青海果洛藏餐研培班中,传承人学习现代餐饮管理、品牌设计,将藏式酸奶从“本地自销品”升级为“景区伴手礼”,年销售额提升了3倍;素食班学员研发“二十四节气素食”,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符合现代养生需求,部分菜品还被所在地的老字号采纳。
产业联动,让非遗扎根生活
活态传承的非遗走进生活,市场起到连接作用。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变化,市场在变化,非遗保护传承的环境在更新,研培课程也在更新。高校的“精准化教学”与“产业联动”,让非遗跟上现代节奏。
依托江西景德镇的文化底蕴,景德镇陶瓷大学已形成“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创作实践+现场教学+拓展交流+成果展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破解创新滞后难题。“我们在近两年新增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相关课程,结合学员成长所需和市场动态,不断补充新内容。”
景德镇陶瓷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因学员来自全国不同窑口,课程还特别设置学员分享会和专题研讨会,促进跨区域交流。
浙江理工大学聚焦织锦类非遗,探索出“设计—打样—生产”的实战模式,让学员了解市场,并掌握品牌设计的关键点。
十年来,研培计划拿出强导师团、全路线图,搭起了好展示台、广合作面,形成了好资源池、大转化力,提升了文旅消费质量,还深度参与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一批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长期开展定向研培教学,直接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一批研培学员建设非遗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研培班上,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技艺互鉴,凝聚着文化共识和身份认同。
拓展视野,中国非遗“潮”向世界
十年深耕,研培计划的作用明显,见证的不仅是传承人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也为全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其中,高校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更是文明的传递者。
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一条长廊和一个展示厅微缩了十年的研培历程。“十年间,我们通过参与研培计划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者,培养出一支关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非遗学术研究团队,并将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贯通于教育和国际传播,浇灌大学生成长。”上海大学非遗研培计划负责人金江波表示,非遗传承人经过“开放式、发酵式”课程和创作课程的培训后,进入产品的孵化阶段,再进行展示输出。非遗传播阶段通过现场展览展示以及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有效宣传,提高传承人和创新产品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为其走向国际化、高端定制化和走进当代大众生活铺设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将研培成果展示与城市会展结合,许多学员的作品由此走上国际舞台。
东华大学依托服装艺术设计优势,首创“传承人+大学生”结对模式。学员与学生合作改良传统服饰面料,设计出的新品由项目搭台、与品牌合作,并通过国际展览、论坛、赛事进一步拓展非遗影响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所参与院校都已列出了下一阶段的新计划。年轻人与正青春的非遗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