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外边的竹编套是用赤水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手工工序制作完成的,通过培训,当地农民也能完成,制作一个竹编套,村民可获得100元的收益。这100元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梦,而每一个人的一个小梦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国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站在“代表通道”上,讲述了竹编村的致富故事。据记者了解,他们团队里有三分之一是“90后”和“00后”,大家尝试开展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编。
从赤水竹编乏人问津到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从找不到出路到全村年营收2000万元,非遗改变了贵州赤水很多人的生活,而对杨昌芹来说,最大的变化是眼界开阔了。“这要感谢研培计划的开展,让我去了很多高校学习,才懂得赤水竹编可以在生活中更加多姿。”她说。
研培计划实施十年来,像杨昌芹一样走进高校课堂,提升自我、带动一方发展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完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蜕变,定位也从传承人变为文化传播者。
淮剧演员陈晓鸥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南京师范大学教室时的忐忑。从小在戏校的她,能把《探寒窑》的唱段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想过王宝钏的坚韧与无奈从何而来。直到戏曲史课上,老师带着他们梳理古代婚姻制度、宋代话本对戏曲的影响,她才明白:原来每一句唱词里,都有历史渊源。
如今陈晓鸥已转型为导演,她重新编排的《探寒窑》加入了现代舞美,让年轻观众也看得红了眼眶。这正是研培计划以理论筑基础的原因——许多非遗传承人从小学艺,技艺精湛却相对缺乏历史视野。研培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对非遗及其所关联文化背景的深层理解。
崇明线带编织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宋荣耀参加了上海多所高校的研培课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建起了崇明土布经纬线纹样数据库。“老布越用越少,但只要记录下经纬排列,就不怕技艺丢失,就不怕没有传承。”她这几年还通过沪滇合作以及与品牌的合作,不断传播崇明土布的知识,将技艺运用于茶席、茶盒等产品中,让纹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能传承,也要会创新。几年前,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青参加了东华大学的研培班,系统学习了布料、材质知识。学习期间,她很注重研究都市潮流和现代时尚,并开始改良传统服饰,保持“右衽、单扣”的传统制式不变,将传统布料调整为速干、易塑性的现代面料,设计出了融合苗绣的运动装,并在线上线下销售,收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最近,我带女儿参加东华大学校庆活动,她受到感染,决定考服装设计专业,也要来报名参加研培课程。”她自豪地说。
汝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群参加过郑州轻工业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学会了用数字软件绘制汝瓷设计稿,现在正在跨界学习木工、漆艺,设计出既美观又环保的首饰,还衍生出一个创作新方向。
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研培班毕业后,专注传承大丰瓷刻的陈银付很快又收到江苏盐城的“橄榄枝”,实现了从研培学员到研培教师的身份转变。2025年,陈银付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
在浙江理工大学参加研培班,侗族服饰传承人、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赖蕾解开了一直以来的困扰:我们的织锦这么美,怎么让大家知道?“加法不能做太多。”她说,曾经,绣娘习惯于将各种元素绣满衣襟,觉得那才能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美。学习了设计课程后,赖蕾明白“重工”并不适合简约风,还会增加视觉上的负荷。因此,她简化了图案,只在重点部位突出纹样,更贴近日常。
苏州刺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昊禧的工作室里,有艺术品创作与文创产品两个板块:前者聚焦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收藏级作品,后者则注重开发体验式产品。“我们在建设苏绣体验中心,让大家能在一两个小时就可完成简易刺绣。这正是来自研培班的启发。”
吴昊禧参加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期研培班,自2016年起,她受聘为该校的教授,每学期会给学生上基础针法课、传统图案设计课。“学校几乎是在为业界定向培养人才,毕业生进入我们的工作室,可以无缝衔接市场需求。”吴昊禧说,因有研培班的基础,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学生在传承志向、设计理念、市场敏感度等方面高度默契,省去了大量磨合和彼此适应的实践。
非遗因高校赋能而出彩,因传承人的成长而生动,最终会在人们的参与和喜爱中久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