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舌尖上的清凉——中国古代冰饮史话

        作者:翟凌枫2025-07-01 09:11: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清代画家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一幅以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诗句为表现主题的诗意画。画中,一位贵公子凭倚石案闲坐,手拈一柄调羹,取食冰盘中的瓜果。


          唐代药学著作《本草拾遗》记载,冰“主去热烦”。在这炎炎夏日,一杯冰饮下肚,顿觉心旷神怡、暑气全消。那么,在我国古代,人们也能享用这份舌尖上的清凉吗?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用冰传统至少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周王室已有采冰、储冰的制度,并设有专司“冰政”的官员“凌人”——周朝之后的历代王朝,也都设置了掌管“冰政”的官吏。他们在冬季斩冰藏冰,并在夏季负责冰的分发。据《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礼记》中也有记载:“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储备冰源后,冰块便作为夏日的奢侈品,专供达官显贵享用。每至三伏天,周王朝便会举行“颁冰仪式”,由周王将珍贵的冰块赏赐给贵族和近臣,以示恩宠。春秋末期,贵族大臣多喜饮冰镇米酒。楚国诗人屈原曾在《楚辞·招魂》中写下“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诗句,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口感清凉甘醇。

          隋唐时期,冰块虽仍是“豪门专属”,但其商品化趋势已现端倪。《唐摭言》载:“蒯人为商,卖冰于市。”但因为私人藏冰艰难,冰块价格奇高,《云仙杂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当真令人瞠目。而随着冰块的逐渐普及,唐人研制出一款独具特色的美食——“酥山”。其有着“中国最早的冰激凌”之称,做法是先将“酥”(指奶制品)加热到质地柔软、近乎融化的状态,然后浇灌到盘子之类的器皿上,盘旋成类似山峦的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在唐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仕女图》上,就出现了“酥山”这一美食:一位侍女手捧金盘款款而行,金盘之上,就是形如山丘的“酥山”,上面还插了一些花草作为装饰。

          宋代,冰饮业得到极大发展,普及度亦大大加强。当时,市井出现了一大批售卖冰饮的店铺,名为“饮子”。在我们熟知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一家名为“香饮子”的店铺。据《东京梦华录》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清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可见北宋的冰饮种类之多、口味之全。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咏冰酪》一诗中写道:“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边消。”赞美的就是宋代的一种著名冰饮——“冰酪”。

          明清之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夏季食冰的习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今日,西安城西南隅的甜水井附近还有一个冰窖巷,据说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据统计,清代北京城中共有冰窖18座,其中储存了大量冰块,供贵族和平民使用。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冰块普及的有力见证。冰镇酸梅汤是明清两代备受欢迎的冰饮:将上好的乌梅干泡发后,加入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原料一起文火熬制成汤,冰镇之后,清凉解暑、老少咸宜的美味冰饮就做成了。清代郝懿行在《都门竹枝词》中所写“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描述的正是当时北京街头售卖酸梅汤的热闹场景。

          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表白”一种名叫“冰碗”的冰食:“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据记载,清廷的“冰碗”是以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红枣、桂圆、葡萄干、山药等果品搭配制作而成。其中,吃果藕可以养胃顺气,吃红枣、桂圆可以健脾安神等,这让“冰碗”既可清凉消暑,又有滋补养生之效。

          方寸之冰,穿越千年。从王公贵胄的珍馐,到寻常百姓的消暑佳品,冰饮的传承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储冰史的演进,也折射出社会图景与生活意趣的嬗变。在各色冰饮盛行的今日,那在唇齿间流转的沁人心脾的凉意,又何尝不是千年风雅的余韵。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6(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