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佛心禅意——浅谈饶宗颐笔下唐代观音菩萨画像

        作者:林绍勇2025-11-06 10:17:56 来源:大河美术报

           饶宗颐 《仿唐吴道子画观音菩萨像》189cm×92cm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选堂,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国学大师,是海内外景仰的汉学泰斗,其治学广博深湛,横无际涯,广泛涉及古文字学、敦煌学、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古典文学、词学、音乐史、艺术史、中印关系史、宗教史、楚辞学、目录学、方志学诸方面,即使在敦煌学领域内,先生也同样是精深广博。

            1998年,饶宗颐仿效唐代吴道子的画风,绘制了一尊白描观音像。这件作品肃穆而雅致,古典而创新,令观者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的感觉。‌在饶宗颐绘制的众多佛菩萨画像中,此幅观音菩萨像尤为特别,其画幅尺寸与西安碑刻拓本几乎等大。饶宗颐采用敦煌唐代白描法,彰显唐代端庄浑厚的观音像画风,而观音面相也如唐代菩萨大丈夫相的肃穆。[2]饶宗颐绘制的这幅观音画像,尤重线条感,运用战笔篆画绘画菩萨身上的天衣[3],令其更富抖动之态,表现出菩萨乘风屹立云端的时空感。

            这幅观音画像,同时具备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潇洒飘逸,及曹仲达“曹衣出水”的凝稳衣纹,‌糅合两位绘佛菩萨画像祖师的手法,形成一种“天衣飞扬,画中风动”的流动效果[4],两种风格交相辉映。饶宗颐承袭前人笔法,融会创新,形成独具敦煌白描意蕴的彩绘风格。

            饶宗颐通过佛教艺术的善巧与方便,深刻传达出佛教思想的内涵,于此可见一斑。

            ‌论及禅与画的关系,饶宗颐主张画家可借禅理构建构图体系。饶宗颐自述:“命名宗颐,盖望其效法送五子之首周敦颐,……自童稚之年攻治经史,独好释氏书,四十年来无日不与三藏结缘。”其画落笔超逸,实因禅学涵养深厚,笔墨不滞,将有无、色空化入丹青。这种不标榜禅而禅意自现的艺术境界,恰是其作品的精髓所在。

            饶宗颐观音画上有题记:“龙集戊寅,选堂敬造云中大士像,伏祈百姓安泰,家室康宁,永离吝贪,常餐甘露,以誓愿力,处之无厌。”这幅唐人观音,俨见观音菩萨因闻的众生一心称名,便乘愿而来,随云飘至,立足云端,当风飘摇,示现眼前,使人顿悟“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境。透过他秀丽古朴的笔法,使人能从柔和庄严的画境中,得到晋唐笔风观音菩萨法的感染。

            饶宗颐主张书画同源,文学与艺术亦复如是,其艺术创作始终秉持师古、师造化、师心之三重境界。正如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所言:“饶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已经走过‘师古’及‘师造化’的阶段,而进入‘师心’的境界。”[5]

            饶宗颐说:“自洋务运动以来,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知彼’的工作还没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却甘自抛掷,希望现时的学界放求诸己,回头是岸。”[6]

            饶宗颐在敦煌各种艺术中,最喜欢的是壁画。[7]他深感唐代绘画真迹的缺乏,所以特别侧重唐代技法的探索。[8]

            饶宗颐为学术研究而进行艺术创作,以这幅作品为例,他使敦煌晋唐画风不再仅是历史遗迹,也不仅作为艺术史或考古等学术研究的对象,而是将其活化,转化为当代创作的题材。

            饶宗颐的“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9]与“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相呼应,悟道是当下的一念。唐代李通玄注疏《华严经》的一句名偈“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10]

            饶宗颐对生命热爱、对大自然欣赏,提出“求是、求真、求正”的主张。他一生正是走在“八正”道上,他就如一位禅师,依清净心,建解脱行。他以超凡智慧与才华,引发潜德幽光,薪传智慧的火炬;其画艺在师承中自求创新,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精髓,作品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象征着中华文人之美与宗教情操的伟大融合。

            参考文献:

            [1]【宋】普济.五灯会元: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195.

            [2]邓伟雄.笔底造化——饶宗颐教授绘画研究[M]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28.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孙尚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8.

            [4]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548.

            [5]邓伟雄.笔底造化——饶宗颐教授绘画研究[M]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17.

            [6]饶宗颐.华学:刊首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7]饶宗颐.饶宗颐集:我与敦煌学[M].陈韩曦,编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417.

            [8]饶宗颐.饶宗颐集:我与敦煌学[M].陈韩曦,编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417.

            [9]饶宗颐.饶宗颐集:偶作示诸生[M].陈韩曦,编注.佛山:花城出版社,2011:293.

            [10]【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第19卷[M].李利安,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1028.

            (作者系潮州市饶宗颐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5(s)   1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