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美育示范校,“示范”在哪里?

        作者:段鹏2025-11-22 16:44:15 来源:美术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启动全国示范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培育5000所美育类示范校、200个美育基地。此是教育部“浸润行动”发布以来的又一重磅政策文件,夯实了学校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着实让不少学校“美育人”欢欣鼓舞。然而,在提振精神的同时,我们还需冷静思考,如何让“示范校”不止于仅是“挂牌、贴签”?其示范性体现在何?如何发挥其真正作用?接下来,我们择若干要点进行表述:

          第一,示范于观念引领,坚持素养导向。长期以来,“将美育窄化为艺术教育,又将艺术教育等同于专门性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技能训练”这样一种观念非常普遍。固然,美育离不开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但如果固守传统“双基”本位,只将美育等同于专业化基础知识、技能的接受及训练过程,这无疑是对美育的表浅化理解。想必,此次国家推行美育示范校(基地),亦是要在此方面做出方向引领——学校美育需要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可以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助力。恰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指出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于学生个体而言,其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心灵的滋养,丰富艺术体验、培植审美感性、激发艺术创意;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其需要致力于文化传承、特定价值观的养成等。基于此,美育示范校(基地)需要秉持初心,“摆正”自身“位置”,在“理念、观念、目标”等方面使教育回归“育人”之本真。

          第二,示范于立体化的美育实施体系。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接下来对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即是如何构建“立体化的美育实施体系”。说其“立体化”,是因为如上文所言,美育不是单纯的“写写画画、唱唱跳跳”。学校美育需要跳出具体的“操办活动”之惯常思维,需要在“上、中、下”三层分别着力——所谓“上层”,即学校需要明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育目标,将美育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规划,并制定常态化的实施制度(如课程设置标准、师资培养计划、评价考核机制、校内外资源的联通及互助方式等);所谓“中层”,可以着力于构建学校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整体课程体系,此间可以积极尝试新的课程教学观念,如跨学科、项目化、五育融合等,这些都有助于上位美育观念与目标的具体落地;所谓“下层”,可推进的具体事项不少,诸如校园艺术环境的构建、有特色的音乐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实施、注重过程性和形成性的多元评价方式、拓展校外资源进行馆校合作等等。综之,学校美育各方面要素、环节需要“协同运作、综合发力”,才更有助于发挥其“整体优势”。

          第三,示范于其更大层面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此次教育部“美育类学校认定办法”中特别提到了对“专项艺术团”的相关事项要求(如美术书法、影视类等)。基于个人的专业理解,此要求旨在通过社团来带动美育示范校的工作推进,目的在于“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引领性突出的建设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美育可以只专门于“少部分人”。毕竟在“全体美育、全员育美、全过程育人”的大情境下,学校美育不能只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平等享受美育资源。因此,笔者所言“更大层面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指通过“专项艺术团”的先期培育和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进而摸索出一套经验与办法,以让学校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美育的实施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也指“可以为更多的学校提供学校美育建设工作的示范样本”,辅之以好的“帮扶机制”等,进而助力于地方教育的美育生态养成和整体提升。

          第四,示范于“美美不同”的特色化呈现。学校美育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但是学校美育如果真的“搞得好”,最为重要的是“挖掘、呈现与展示特色”——在做到“美美与共”的同时,还能够“美美不同”。其中,如何做特色化美育呈现?以笔者自身的美术教育专业研究为例,一些基本的思路如:结合地域特色与校情、学情做特色美育课程开发,如北京的一些学校围绕“三山五园、北京中轴线、大运河”等做校本美术课程,并通过绘画、手工、民艺等方式做特色艺术工作坊的展示,还有一些学校结合AI等人工智能工具做非遗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呈现”。这些都是特别契合现今教育导向与需求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教育还需要与时俱进,展现新时代的风采。

          美育示范校,“示范”在哪里?这一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其理解不一,“答案”众多。上述也只是给出了一些基于个人视角的建议。后续,也相信全国5000所美育示范校的创建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起点。愿据此呈现更多“美育示范”的可能性,最终让美育之光照亮每个学生的成长之路。


          ■段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80(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