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美育特色学校创建 如何重塑中国教育生态

        作者:朱敬东2025-11-22 16:45:07 来源:美术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示范性特色学校创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颁布,引发全国高校、中小学校的高度关注,《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政策指导和培育引导,对创建单位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升学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其在创建周期内达到相关要求,形成成果,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大中小学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具象化:从国家政策到学校创建

          美育特色学校创建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转向内涵发展的深刻变革。创建看似只是一个专项工作,实则牵动着整个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其影响将如涟漪般扩散至教育的每一个角落。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再一次强调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本次的美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将抽象的国家教育方针转化为一所所具体学校的生动实践。从政策文本中的宏观愿景,通过这一载体变成了校园里可触可感的现实场景。每所学校可以基于自身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师资优势,形成独特的美育模式和校园文化,这本身就是对教育多样性规律的尊重与诠释。

          一体化:从基础教育到高校美育

          美育特色学校创建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整体性理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美育一体化正式进入实践层面。《通知》明确创建目标: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一体化建设模式,推动学生艺术团建设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引领性突出的建设成果。长期以来,我国美育教育存在明显的学段割裂,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艺术培养往往各自为政。而今,美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弥合这一断层提供了契机。当一所所中小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其毕业生进入高校后,必将推进高校美育体系的升级与重构。这种纵向贯通的教育链,正是培养完整人格、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机制。

          系统化:从艺术训练到整体优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绝非技能训练强化,而是从单一的艺术训练走向整体优化的系统重构,是通过艺术这一媒介,开启学生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多元通道,更关乎情感的陶冶、思维的开拓、人格的完善。《通知》要求:将艺术团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团队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成效、条件保障全面创建,更强调学校将美育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校园文化、团队发展、辐射带动乃至师生关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这种系统化的特色建设,正在重新定义“优质教育”的内涵: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切其天性发展的教育生态。

          过程化:从品牌显现到品质凝练

          美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本质上是一场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培育”的教育哲学转向,它让学校重新获得了定义自身、发展自身的话语与能力。创建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而非静态结果的达成。避免学校急于打造所谓的“品牌特色”,追求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真正的特色是无声无痕融入学校血脉的文化基因;它不是一朝一夕打造出来的“速成品”,而是需要岁月沉淀的“浸润体”。从品牌显现到品质凝练,是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经历的价值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沉下心来耕耘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特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美育示范性特色学校的创建,是我们对教育的重新认识——教育是唤醒灵魂、启迪智慧、丰盈生命的过程。当一批批美育特色学校如春笋般涌现,当一个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美育环境中绽放生命光彩,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教育高质量的提升,更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迸发和文明程度的跃升。


          朱敬东(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审核委员会专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9(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