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2窟窟顶南披 说法图
图片来源:赵声良《唐朝后期敦煌壁画的色彩》
秋色浸染象山,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西子湖畔如期举行——中外色彩学界同仁齐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共同迎来“2025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当今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力量几何?千年宋韵色彩如何以当代语汇重新诠释?如何阐扬中国传统色彩经验智慧?研究传统色彩有什么价值?放眼未来,传统色彩学研究呈现哪些发展趋势?如何让AI成为焕活传统、创生新彩的助手?让我们随着穿越时空的“形形色色”来一探究竟。
“是大家让中国传统色彩不再是静默的遗产,而是持续迸发活力。愿本次年会能开启一个新的十年——一个更开放、更流动、更具创造力的色彩研究新纪元。”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一个围绕色彩展开的讨论,早已超越学术理论的纸面探讨,成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人文的跨界对话。在十年的长路上,不断砥砺前行。本届年会以“拾色·焕彩”为主题,既是对过去十年研究者“拾级而上”、积淀成果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期许传统色彩在新时代“焕发东方智慧的光华”。以“色彩”为中心会聚各领域专家学者,整合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及实物样本,探赜索隐,重拾传统色彩,阐扬东方智慧。
两天的年会,共设四场主旨演讲、八场专题演讲和一场圆桌会议,丰富呈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多维视野与前沿动态。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宋建明以《辨析双重语境下古代中国的“五色说”》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以中国历史的“五色说”为焦点,追索先民们文化形成的源头,探析色彩被感知、被利用、被创造的过程,清晰地阐明了形成中国“五色说”观念的成因与发展历史,这项研究无疑有助于今人了解中国传统色彩历史文脉的发展分支与走向,讲好中国故事,正确把握中国色彩自主学术体系的本源。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曾启雄演讲的题目是《康熙字典的黑色意义表达汉字研究》——他在以《康熙字典》为代表的大量古代典籍中,解析以黑色为代表的汉字,透过古文、皂字、造色的原理性解释收录分析了传统汉字的语意与色彩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信这项研究能够推动色彩超越视觉的层面,成为中华文化与历史研究的载体。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演讲的题目是《唐朝后期敦煌壁画的色彩》——他以唐代后期的敦煌石窟经变画的色彩研究为中心,阐述了唐朝后期壁画色彩风格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向我们展现了唐代壁画由华丽灿烂转为恬淡素雅的根源。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荒井经演讲的题目是《山水画的传统色彩表现与在近代日本的扩展》——他以传统绘画中山水画为例,从色彩材料的视角来考察青绿山水的传统色彩表现,同时探讨20世纪初日本开发的新的色彩材料所引发的表现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视角的启发。四位教授从文献的深入考据到视觉实践的广泛探索,从对色彩符号的细致解读到对文化象征的深刻阐释,不断扩展和深化了对传统色彩研究的边界,让古老的色彩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悉,潘鲁生、宋建明、赵声良、曾启雄、程民生、荒井经、贾玺增、贺显伟、成朝晖、王冠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汕头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海内外多所艺术文化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记者了解到,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研究所原所长牛克诚于2016年发起,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色彩为研讨对象的学术年会。会议的宗旨是“阐扬中国传统色彩经验智慧,汇聚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力量,构筑中国传统色彩话语平台”。
在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的语境的当下,让传统色彩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塑造当代学术研究与艺术生活,“众色成文”“蓝朱成彩”。多学科的深度探索,创生出多样的研究范式,重构东方色彩体系;产、学、研的跨界融合,在设计、艺术、审美生活中凝结出多彩的应用结晶,焕乎其有华彩。
传统色彩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理解其精神内核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传统色彩必将在新的时空里焕发更强盛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场关于色彩的学术盛会,不仅汇聚了思想的火花,更铺就了传统色彩走向大众、走向产业、走向世界的道路,让这份沉淀千年的文化财富,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