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隋代第427窟千佛
图片来源:王进玉、王喆《敦煌石窟艺术中石绿颜料的应用及有关的问题》
十载春秋,薪火相传。十年之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于一项学术事业而言,却意味着从“滋萌”到“繁盛”的完整周期。回望来路,我们欣喜地看到,色彩年会已从一个院内倡议,成长为一个立足中国、辐射东方的重要学术平台。它超越了单一的艺术学科范畴,成为一个汇聚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哲学、材料科学乃至数字技术等多学科智慧的“交叉点”,成为一个激发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场”。
色彩是文明交流的“无声语言”。古丝绸之路上的釉色流淌、织物辉映,早已书写了文明对话的绚丽篇章。在今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东方色彩美学以其独特的和谐观、自然观,必将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我们的研究,不仅是书斋里的学术探讨,更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使命担当;不仅是学科内部的交流,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传统色彩作为中华文明视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人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智慧,蕴藏着当代文化与产业创新的丰富资源。我们要善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构建完整的中国传统色彩数据库,深度解码色彩背后的文化基因,积极推动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创新融合,让古老色彩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以更开放的视野、跨学科的方法、国际化的语言,让中国色彩走向世界,让东方智慧滋养未来。
杭州,作为吴越文化发源地和南宋古都,拥有丰富的色彩文化资源。从西湖的“淡妆浓抹”到青瓷的“千峰翠色”,从丝绸的“织彩如霞”到茶叶的“绿意盎然”,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色彩宝库。我们期待,借此地利,集四海之智,进一步推动研究范式的革新:从文献到实物,从理论到应用,从学术到产业,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见于学术著作,更能亮相国际时尚舞台。
“拾色·焕彩”,寓意深远。“拾色”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要以史为纲,探赜索隐,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系统梳理、精准阐释中华色彩体系背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揭示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焕彩”,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动建构。我们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让沉淀于历史中的色彩智慧,在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活起来”“新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注入独特的美学韵味与文化神采。
十年既是重要节点,更是全新起点。期待下一个十年,能够见证东方色彩学派的实现理论上的“自立”与“自强”,构建起一套融通中外、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色彩话语体系、评价体系。
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