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
#

        拾千古之色,焕时代之彩

        作者:金一斌2025-11-22 16:52:45 来源:美术报

          各种“青”色在空间里达成“阴阳和合”的平衡 

          图片来源:成朝晖《色境再造:当代空间的宋韵色彩转译实验》

          这十年,是色彩研究从冷门渐成显学的十年,是学术共同体从初建到成熟的十年,更是中国传统色彩智慧不断被重新发现、阐释与激活的十年。主题“拾色·焕彩”恰如其分——既是对十年耕耘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学术道路的璀璨展望。

          放眼未来,传统色彩学研究正展现出四个重要发展趋势:其一,是从“色名考辨”走向“色彩观念史”的深度书写,超越技术层面,深入色彩背后的宇宙观、礼制观与心性论,探求中国人色彩选择与偏好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精神结构;其二,是从静态描述走向活态传承,让传统色彩智慧重新介入当代生活美学与设计实践,使色彩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感知、可体验、可创新的生活元素;其三,是从本土研究迈向全球视野,在比较中凸显东方色彩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积极参与国际色彩标准制定与话语构建,使中国色彩成为世界色彩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为色彩的计算、模拟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也深刻挑战着我们对于“色彩感知”“色彩情感”乃至“色彩创造”的本质理解。AI可以帮助我们复原古色、生成新色,甚至预测色彩潮流,但它能否真正理解“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诗意对比?能否体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色彩情绪?如何让AI成为焕活传统、创生新彩的助手,而非消解人文精神的异化力量,将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既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人文反思。

          中国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将色彩视为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核心课题。早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初期,我们的前辈就将“师古人、师造化”的色彩观融入教学,强调“色墨交融、心手相应”。1953年,学校成立了“彩墨画研究培训班”;1993年,成立了“色彩研究所”。近数十年来,我校以宋建明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团队,在传统色彩学领域不断深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从色彩理论、实践的早期探索,到如今色彩研究中心的持续深耕,国美色彩研究学脉绵延,薪火相传。我们不仅关注色彩本身,更关注色彩与造型、空间、材料、光线的整体关系,探索中国式的色彩和谐规律;二是强调“艺理兼通”,坚持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双轨并行,让色彩学问从书斋走向画室,从文本走向实践。我们的教师不仅撰写色彩专著,更用画笔、设计作品和空间营造来践行色彩理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三是推动“工艺复活”,依托民艺馆、设计博物馆等平台,致力于传统颜料制作、染织技艺等非遗的保存与活化。我们相信,色彩的生命力在于工艺传承,只有理解朱砂如何研磨、靛蓝如何发酵、金箔如何捶打,才能真正读懂中国色彩;四是倡导“色彩赋能”,积极推动色彩研究成果在城乡营造、产品设计、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从乡村色彩规划到国潮产品开发,从虚拟空间设色到影视颜色管理,我们践行“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贡献方案的使命。

          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98(s)   17 queries